第二十三章 韩赵魏的没落史(第2/5页)

但韩国的苦日子,这时期才刚刚开始,因为西边的秦国也崛起了。秦孝公在位的时候,一面对魏国发动战争,收复西河失地,一面也大力攻打韩国。公元前359年,刚刚走上变法之路的秦国,在攻打魏国失利后,转而拿韩国开练,多次击败韩国,这时候在位的韩国国君,是韩共侯,他是个够硬的人,打不过秦国,就联合赵国、魏国等兄弟国家一起上,可倒霉的是,这时期魏国自己能对秦国保持军事优势,可每次和韩国联军,都被秦国打得大败亏输。比如公元前366年,当时还没有变法的秦国,就在洛阳击败了韩国、魏国的联军,不久后魏国单独和秦国打,又把秦国打得狼狈逃窜。随着秦国变法力量的增强,魏国也保护不了韩国了,韩国就越发遭到秦国的欺凌,韩昭侯在位的晚期,正是信用申不害改革的时期,他果断地参加了“合纵”阵营,意图联合中原诸侯共同对付秦国,但第一次就抬腿碰了满脚泥。公元前318年,韩国参加了魏国、楚国、赵国、燕国组成的五国联军,企图攻打函谷关,但接着就被打了个稀里哗啦。韩国历史上对秦国的唯一胜利,是在公元前294年,韩国参加了齐国的伐秦联军,经过三年苦战,攻克了函谷关,迫使秦昭襄王归还了侵占韩国的国土,但好景不长,不久之后齐国遭到五路讨伐,势力一蹶不振。秦国不但夺回了归还韩国的领土,还捎带着又占领了大片。在战国时代开始以后,韩国是受秦国欺凌最多的国家,打打不过,躲躲不起。合纵没用,反抗没用,咋办?

经过了多次失败以后,韩国干脆想开了,不就是丧权辱国嘛,要丧也不是我一个人丧。在公元前275年,韩国被秦国白起大败,遭斩首四万后,韩国也就彻底歇菜了,对秦国采取了逆来顺受的政策。秦国要打仗,还没打就立刻求和,秦国要钱要地,二话不说统统给,尤其是韩国倒数第二代国王韩桓惠王在位的36年,是对秦国最逆来顺受的36年。这期间秦国多次发兵攻打韩国,韩国连还手的勇气都没有了。特别是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的重镇上党,韩桓惠王不敢抵抗,竟然要求上党守军向秦国投降,之后,就有了韩国上党郡守冯亭向赵国投降,引爆了后来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在整个战斗里,韩国根本不敢插手,眼睁睁地看着赵国和秦国浴血厮杀,只图一时平安。

韩桓惠王在位的时代,也曾有过想法,他在位时期曾经重新推广申不害的改革,但是效果甚微。韩国国内此时已经处于国土严重萎缩,政令不通的局面下了。他干的另一件傻事,就是在公元前244年派工匠郑国进入秦国,假装忽悠秦国修郑国渠,企图想让秦国把庞大的军事力量都消耗在水利工程上。但事与愿违,郑国渠的落成,让秦国从此收获了百年之利,灌溉了万亩良田,军事作战能力大大增强。如此做法,只能是给秦国做嫁衣裳。这位一生有过想法却毫无建树的国君,却有一个杰出的好儿子,战国时代最著名的法家思想家——韩非子。

公元前238年韩桓惠王去世后,即位的韩王安继续推行“割肉喂虎”的政策。每次秦国稍微有风吹草动,就忙不迭地割地,割了十几年,最后到了无地可割的地步。公元前231年,秦王嬴政派内史腾率领10万大军南渡黄河,灭亡了韩国,将韩国的国土划为秦国治下的颍川郡。战国七雄里最弱的韩国,就成了其中第一个亡国的国家。

三晋大地,对秦国抵抗最为剧烈的,就是赵国。

长平之战后赵国40万精锐报销,在当时的秦国眼里,这是最好的灭亡赵国的机会。公元前260年,挟长平之战的余威,秦国起初向赵国提出割地的苛刻条件。山穷水尽的赵国依然硬气,赵孝成王经过和群臣商议后,决定拒绝秦国的无理要求,宁可整个赵国全都战死,也不能接受秦国的强盗条件。此事引起了秦昭襄王的大怒,决定乘胜追击,彻底灭亡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