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苦命的好人秦末帝子婴(第2/6页)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在河北广宗病逝,这时候侍候在秦始皇身边的,除了做宦官的赵高,就是做丞相的李斯了。李斯是秦始皇的老臣了,开始很想按照秦始皇的遗嘱办事,回去就迎接扶苏即位,但是李斯这个人虽然有才干,却有一个要命的毛病妒忌。早年他的师兄韩非子得到秦始皇的赏识,李斯担心韩非子来到秦国,会影响自己的地位,干脆不顾同门之情,将韩非子罗织罪名害死了。后来淳于越质问秦始皇,引得秦始皇大怒时,又是他趁热打铁,撺掇秦始皇搞出了“焚书坑儒”的缺德事,既打击了一直和法家不对付的儒家派系,更清除了有可能威胁到自己身份的人。在赵高眼里,李斯就是这么一只有缝的蛋。果然,赵高找李斯密谋,给李斯详细分析了局面:一旦扶苏回来即位,蒙恬肯定会成为丞相,那么你李斯往哪里摆?如此一说,李斯果然害怕了。不帮扶苏,自己的丞相位有可能保得住,帮了扶苏,那就肯定保不住,在秦始皇的信任和个人的前途之间,李斯再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和赵高串谋,藏下了秦始皇的遗嘱,伪造了一份假遗嘱送到边关,这份遗嘱的内容,是要赐扶苏死罪。蒙恬打了这么多年仗,人很细心,怀疑诏书有假,但扶苏却是个好孩子,既然老爹都让我死,我就死吧,不死那就是不孝顺,痛哭了一场后抹了脖子。蒙恬也在威逼下吞药自杀,秦朝统一天下后的第一名将,就落了这样一个下场。这场变化也引发了连锁反应:蒙恬死后,河套30万守军一哄而散,纷纷逃亡,辛苦打下来的河套草原,没多久就成了无人区,被匈奴大摇大摆地抢了回去。之后匈奴频繁南下骚扰,甚至把汉高祖包围在白登山,追根溯源,都是拜这场变乱所赐。

蒙恬和扶苏相继去世后,赵高和李斯合谋,拥立胡亥即位,胡亥是个糊涂蛋,大权自然落到了赵高的手里。赵高掌权后,在滥用民力方面,比起秦始皇来更变本加厉,比如骊山的陵墓还没修好,又征伐了几十万人去修,河套的守军跑光了,又以此为借口大修长城。中国国民经济的破坏,老百姓的筋疲力尽,也都在继续中。胡亥登基后,做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大清洗,他将自家的12个兄弟姐妹在咸阳公开杀死,蒙恬、蒙毅两兄弟也相继被害。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波被逼自尽。就在秦始皇过世后的第二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扯起了造反大旗。大秦帝国一下子陷入到了暴乱中,与此同时,赵高却依然在大肆排除异己,赵高的兄弟赵成做了咸阳令,把持了京城的权力,其他的各路亲戚也被陆续安插在官场中。大秦帝国的皇帝,表面上姓嬴,其实渐渐开始姓赵了。

这时期秦帝国的危机日益加剧,内讧也升级了,本来李斯和赵高在拥立胡亥一事上,算是一个战壕的盟友,但是胡亥即位后,赵高大权独揽,李斯日益不满,就开始屡次在背后发牢骚。赵高早就想除掉这个大敌,他故意给胡亥造谣,说李斯有谋反之心。胡亥这时候对赵高已经言听计从,二话不说就解决了李斯。算计了一辈子的李斯,临了被更阴的人算计了。

胡亥这个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糊涂皇帝,当然,他有些事情也不糊涂。他曾经对赵高说,人生就像白驹过隙一样,得懂得享受啊,赵高当然趁机迎合他。胡亥继续发动民夫修造阿房宫和骊山陵墓,激得民怨沸腾。这期间,陈胜吴广起义已经发展到了10万人,大举进兵咸阳,六国贵族也纷纷造反,但陈胜吴广无远谋,其部将打了胜仗后不思进取,纷纷画地为牢自立为王,起义的势头没几天,自己内部就分裂了,秦帝国借此机会调集重兵,逐渐扭转了颓势。公元前209年12月,节节败退的陈胜在渑池被秦将章邯击败,部队全军覆没。陈胜吴广的起义被镇压了,但摁下葫芦起来瓢,当年的六国旧贵族们纷纷起事,北方的原韩王室、齐王室、赵王室,一个个接连拥兵自立。这时候的秦国,还好有名将章邯等人南征北战,凭借着从北方边境调回来的精锐骑兵,外加临时武装的几十万在骊山修陵墓的奴隶,总算能够稳住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