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项羽错过多少机会(第4/7页)

巨鹿之战后,项羽马不停蹄,在三户津断掉章邯退路,终于于公元前207年底迫使章邯投降。就这样,秦王朝最后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灰飞烟灭,覆灭的命运已经难以挽回。为防秦国降兵异心,项羽将20万秦国降兵全数坑杀,其残暴也名闻天下。就在同时,另一路本意在牵制秦军的西征军刘邦部,却借项羽与秦军死战的机会,于公元前207年十二月成功突破函谷关,攻克咸阳。横扫天下的秦王朝,就这样二世而亡了。虽然刘邦“捡了便宜”,但这时期北方中国最强大的势力,受到公认拥戴的领袖,却是击灭秦军主力的霸王项羽。可以说,这时期中国的主人,是姓项的。

巨鹿之战后,项羽挥师东进,在函谷关击败意图称王关中的刘邦。迫使刘邦主动到项羽大营里求和,将汉中地区拱手让给项羽。期间项羽的谋士范增曾建议项羽趁机诛杀刘邦,但未被项羽采纳。此事皆被后世认为是项羽败招之一。彼时项羽拥兵50万,远强于拥兵10万的刘邦。刘邦虽然因其一路纪律严明,在关中民望甚高,但在项羽突破函谷关后,刘邦也早已是“案板上的弱肉”。

项羽不杀刘邦,或许有他的道理。此时秦朝刚亡,局势不稳,刘邦毕竟和自己同属“义军”一脉,一旦发生内耗,很可能引发新的内乱。毕竟各路诸侯都是新归附不久,稳定第一。

被公认为是“失招”的分封政策也是如此:项羽的军队,说是归附于他的50万人,其实都是各路反秦军队拼凑而成,以六国的宗室和旧贵族为主。这些人“闹革命”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恢复故国的土地。秦灭之后,所谓“分封”,也自然是“水到渠成”。项羽虽强,但此时他的嫡系人马,尚不具备对六国诸侯的绝对优势。所以在秦灭之后,项羽一面将楚怀王尊为“义帝”,一面大封诸侯,不但六国的宗室大多封王,自己的部将以及章邯董彝等3个秦朝降将也皆封为王,分别驻扎在陕西兴平、陕西富平、陕西延安,直接堵住了刘邦东进的通道。其他诸王的分封里,项羽也坚持拆分原则,最大限度地利用六国宗族内部的矛盾,削弱各方势力,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可谓煞费苦心。

然而一番苦心,其实却是失策。首先是对刘邦的处理上。把刘邦封在蜀地,看似“发配”,其实却成全了刘邦。蜀地虽然偏僻,但是从战国时代开始,这里就是秦国的粮储基地。秦国通过李冰的“都江堰”工程,早把蜀地变成了“天府之国”。特别是秦末战乱以来,蜀地成了中原农民,特别是三秦大地农民的避难所。大量难民涌入,在当地开荒生产,可以说是打天下的最佳根据地。分封蜀地给刘邦,等于给了刘邦一个天大的金元宝。

更大的失策是,项羽对于秦灭亡后的形势判断失误。事实上,彼时中国的战争,并没有因为秦朝灭亡而结束。反秦的势力,原本就是散沙一盘,分封后的结果,就是各派会因为分封不均而发生内战,新的战争是注定的。对项羽来说,虽然分封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利用各路诸侯的矛盾甚至战争,不断削弱诸侯,最终统一天下,成为天下的主人,这才是他最该做出的选择。但是项羽没有。在他眼里,秦朝灭亡,而后废黜楚怀王,天下就已经是他的了,而后就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以后,他率军回到彭城做西楚霸王,而在咸阳大肆抢掠,火烧阿房宫,也都是毫无远见之举。不但没有做好新一轮战争的准备,反而放任了刘邦的坐大。

所以项羽的失策,在他成为“西楚霸王”后就遭到了报应,他放逐楚怀王的行为,给了刘邦出兵的口实。而经过一年多的休养生息,刘邦也终于在公元前206年底,重新举起了和项羽决裂的大旗,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略,一举击败了章邯等人,成功占有了八百里秦川,一下子成了和项羽争雄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在入川时只有10万军队的刘邦,在他占有三秦大地后,已经拥兵56万,可以说和项羽旗鼓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