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数星星的孩子张衡(第2/7页)

公元78年,张衡出生在河南南阳的一个名门望族家庭里,其祖父张堪曾是抵抗匈奴的名将,也是东汉的开国功臣之一。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他可以如世家子弟一样,终日以饮酒和歌舞为乐,到规定的年龄去承袭一份闲散的官职。他也可以做一位云游山水的诗人,就像他青年时代一样,《二京赋》《南都赋》等作品在今天依然脍炙人口。如果当初他选择的是文学而非科学,也许今天他在国人中的名气会大很多,至少他会像司马相如一样,其故事会被无数的民间戏曲改编,今天也会被无数的影视作品戏说,他的形象会被一干当红小生们反复的扮演,从而捧红无数的影视新人。在中国,做才子往往要比做学者轻松得多,名声也大得多。他也试图这样做过,从16岁开始,他离开了生养他的故乡,踏上了求学的路途。当与他同年龄的世家子弟正沉溺在女人的温柔乡中,他独自走上了一条艰辛的道路。这或许与他的家庭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提到古代的名门望族,总会想到大宅门里的纨绔子弟,或者是青楼下一掷千金的浪荡公子,而在张衡的家庭里,刻苦和严谨是祖传的家训,当东汉的开国功臣们在天下承平的光景中渐渐走向腐化时,张衡的祖父张堪依然保持着贫苦出身的朴素本质。我记得《数星星的孩子》里那位为张衡讲述宇宙奥秘的爷爷的形象,我宁可相信这不是文学的杜撰,因为一个人最初的品格和修养都来自于家庭的教育。张衡就这样自主地选择了一条艰辛的道路,16岁,当今天的孩子们正坐在明媚的教室学习,或许正沉迷于网络游戏和QQ聊天的时候,张衡已经走遍了万水千山。著名的《二京赋》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那华丽的词汇,那超人的想象以及那热血燃烧的情怀,让人很难想象该作出自一位未及弱冠的少年之手。然而生活并不是按照想象顺延下去的,生活充满了种种的意外。在洛阳的太学里,张衡结识了著名天文学家崔瑗,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开始了对于天文和历法的研究,这是他人生里一个重大的转变。这个转变的原因,任何一部史书都没有做过交代,但是我想,这或许正与他童年时数星星的梦想有关,童年的蒙昧从这一刻起终于有了确定的答案,他注定要把青春与热血奉献给一门崭新的学问,命运的轨迹在经过了多年的轮转以后,终于又回到童年的起点,从少年时代仰望星空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将注定为探索宇宙奥秘而燃烧。

从公元100年张衡接受邀请,担任南阳太守鲍德的主簿开始,到公元115年,张衡出任太史令职务,这15年时间是张衡作为一个学者的研究期,或许也可以被看作他一生里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日间清茶一杯,促膝论道,夜间红烛一盏,苦读《太玄经》,苦行僧一般的修行磨炼了他坚韧的意志,前人深刻的学问也赋予了他求索的勇气。那段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岁月里,年轻的张衡会再一次仰望天空的繁星么?“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虔诚的诗歌今天依然唱响在我们的心中,张衡用这般华丽的文字书写了心路的历程,他的人生轨迹永远都好似一个大大的圆,从数星星的孩子到诗人,再到一位天文学家,从洛阳到河间,再到故乡南阳美丽的村庄,终点回到起点的轮回里,脚步走过万水千山,心中的感悟又有几多?侧身南望涕沾襟,他是为无穷尽的探索道路而流泪,还是为莫测的前程而彷徨?中国知识分子一向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张衡也同样重复了这样的过程。永初二年,37岁的张衡收拾行装,踏上了去都城洛阳的路途,是汉王朝在等待张衡的到来,还是张衡在等待汉王朝的召唤?无论怎样,当他走进宫闱大门的那一刻起,他也就永远卷入了洪流一般的是非里。他性格刚直,不畏强暴,清廉爱民,这是祖父遗留给他的品格,也是中国清流阶层固有的精神信条。我们今天提到清流,总会想到满清末年,那些拒绝变法和进步的保守大臣的形象,但是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里,清流意味着一种高洁的信念,而非死读教条书的酸腐,清流更代表了做人做事严谨认真的精神,与中国儒家思想里关于治学求解的态度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