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突厥王朝的兴衰(第2/6页)

在突厥汗国进行全力扩张的初期,与突厥汗国相邻的中原西魏政权,对突厥汗国援助颇多,双方使团往来频繁,赏赐丰厚,而这时期的突厥汗国,对中原政权也格外恭顺,屡次遣使通好。突厥开始“翻脸”,是在他们消灭柔然之后,从公元560年开始,频繁地侵扰北部边境州县,且骚扰程度较柔然更甚。这时期中国北方的北周、北齐两个政权正忙于互相攻杀,无暇北顾,因此对突厥王朝的侵扰,多采用拉拢、赏赐、和亲等手段,但求息事宁人。与此同时,突厥还积极地介入中原内战,比如在北周攻打北齐时,突厥就与北周合兵攻打晋阳,而在公元577年北周平灭北齐后,突厥却又收留了逃亡漠北的北齐宗室高绍义,立他为齐帝。同时期,北周与突厥的往来也日益密切,北周武帝的皇后阿史那氏就是突厥宗室,而突厥沙伯略可汗的夫人则是北周公主。如此密切的关系,使突厥在常年中原内战中大获其利,更惯于在各政权之间“搞平衡”,以谋求最大利益。而在公元581年之后,杨坚代周自立,建立隋王朝,往年的“搞平衡”当然就不复存在。相对于前朝的“和亲”“联姻”“忍让”,杨坚谋求的,是建立一个威服四方的大隋帝国,而彼时的突厥,正是沙伯略可汗在位时期,拥有骑兵40多万,已是大漠草原的霸主。两个政权之间,也势必开始一场针尖对麦芒的碰撞。

天佑中原的是,就在杨坚接受“禅让”,代周自立的那一年,对中原虎视眈眈的突厥汗国,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内乱——五可汗并立事件。

在北周时期,突厥的可汗是他钵可汗,此前突厥的几任可汗传承,都遵循“兄终弟及”的原则,但在他钵可汗死后,形势却发生变化。他钵指定即位的大逻便因身份低微不能服众,遭到了宗室的反对,各方势力争夺之下,最终采取了折中的方式,以他钵的侄子摄图为大可汗,即沙伯略可汗,此外还有巷逻担任的第二可汗,大逻便担任的阿波可汗,统治西域的达头可汗,驻扎新疆东部的贪汉可汗。沙伯略虽然是突厥汗国的统治者,但原本就松散的突厥汗国,却因此出现了隐隐裂痕,这裂痕自然瞒不过老谋深算的杨坚的眼睛,隋朝大臣长孙晟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在不久之后得以实施。

对突厥,杨坚一开始就采取了冷落的政策,在他登位的初年,对突厥使者的赏赐就极为淡薄,此外还取消了原先北周定下的对突厥每年的粮米赠送。他曾对众臣说过“饿狼在北,伺之何益”,将突厥看做喂不饱的饿狼。而沙伯略即位之后,续娶了原本是他钵可汗妻子的北周千金公主,这位公主恼恨北周灭亡,成天给沙伯略吹“枕边风”,最后吹得沙伯略拍案而起,宣称“我是北周的女婿,自当为北周报仇”。公元582年,打着为北周报仇的旗号,沙伯略尽起大军40万,兵分四路大举进攻隋朝。而在此之前,突厥已经与隋军发生了小规模冲突,在隋文帝登基的第一年,他们就在东线出兵,夺取了河北秦皇岛。隋文帝命各军严守边境,修缮长城,增兵幽州与并州,到沙伯略起兵的时候,隋朝几十万大军早已严阵以待。

公元582年四月,突厥40万人兵分多路,对隋朝边境展开了大规模进犯,从东部的河北、山西,到西部的陕西、甘肃,皆是战火连连。这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第一次遭受游牧民族的全线进犯。面对突厥人的嚣张攻势,隋文帝杨坚沉着应对,他并不消极防守,相反以机动对机动,一面命令太子杨勇屯兵咸阳,建立指挥部,一面命令边境隋军主动出击,以攻对攻,坚决打击突厥进犯。战事起初不利,突厥前锋一度进逼汉中平原。甘肃庆阳之战中,沙伯略亲率10万大军长驱直入,与镇守此地的隋朝行军总管达奚长儒遭遇,隋军据城死守,杀伤突厥军近万,迫使突厥后撤,但隋军自身伤亡也惨重,守城官兵只剩不到百人。与此同时,主动出击的隋军在幽州会战和临洮会战中连吃败仗,兵马损失过万人,是年八月,突厥竟然突破了隋朝的宁夏固原防线,长驱直入进入内地,大掠宁夏、陕西北部州县,陕西延安、弘化、甘肃兰州皆被洗劫一空,隋朝采取坚壁清野战术,各部队严防死守,终于遏制了突厥攻势。此时的隋王朝在初期主动出击后,已然转为全面退守,突厥损失同样惨重,虽然屡次攻破州县,却始终不能持久,只能时进时退,以骚扰为主,整整一年,隋朝与突厥双方总共近百万军队对峙北方边境,双方僵持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