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隋炀帝错在哪(第2/4页)

对老妈独孤皇后,杨广是竭力讨取她的欢心。要讨独孤皇后欢心,表孝顺送礼都没用,独孤皇后一生御夫极严,最在意的就是男人是否忠诚,对儿子也不例外,偏偏长子杨勇是个风流坯子,他对独孤皇后为他选的原配老婆极为冷淡,家中娶了几房妃子,自然令独孤皇后大恼。相反杨广却极会来事,他做皇子的时候,对外表现最多的就是与妻子萧氏的“相亲相爱”,处处对妻子体恤有加,大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之意,如此做派,自然讨得老妈欢心。其实杨广本人也好色,他也经常临幸王宫中的宫女,一旦怀孕就偷偷堕胎,不过终究是瞒过了老妈去。日久天长,独孤皇后对杨广器重有加,不断给杨坚吹枕边风,杨坚心灵的天平,就是这样倾斜过来的。

除了在爹妈面前会装,杨广在大臣和部下面前也很会装,比如当年率军北伐突厥时,部队缺粮,士兵没粮食吃,他主动断粮,当众不吃不喝,把士兵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南下平南陈时,他把自己的战马让给生病的将士骑,把自己的帐篷空出来给生病的士兵调养,一时间军心大振。隋文帝的近臣杨素、高绍、宇文述等人也与他交好,内外相互串通。

这里就要说说和杨广争夺太子位的杨勇。杨勇之所以最终被废,除了杨广会装外,其实他有两条犯了隋文帝杨坚夫妇的忌讳。第一是杨勇信佛,且喜好奢华,对于厉行节俭的隋文帝来说,这可以说是顶风作案。第二个忌讳,隋文帝本身就是一个性情内向阴沉之人,杨勇偏偏子不类父,性格率真且喜怒尽形于色,偶有争执,即容易和杨坚变脸,长此以往,父子关系日益冷淡。比如他曾在公元600年冬至接受百官朝贺,担心儿子抢班夺权的杨坚,心里犯了嘀咕。杨勇败亡的导火索,就是杨广就任扬州总管时,行前与独孤皇后辞行,母子涕泪交流,杨广更趁机说杨勇要害他,并散布谣言说杨勇的妃子是被杨勇毒死的。独孤皇后听后大怒说:“若此子登位,我儿恐无幸免。”至此杨勇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公元600年十月,杨坚正式下诏废杨勇太子位,改立杨广为太子。值得一提的是,杨广诬陷了杨勇这么多年,但一直到杨勇被废太子位,却无一言攻击弟弟杨广,史书上说杨勇“性宽厚”,诚非虚言。

隋王朝此时经过杨坚励精图治,已成盛世之相,最需要的就是一位守成之主,就如同汉高祖身后的文景二帝。而性格宽厚的杨勇,显然更符合这个条件的,无奈厚道人无好命,会装的杨广,继承了这笔遗产。

客观上说,杨广本人的能力,在当时也确实是杨坚5子中最出众的,有过战功,博学多才,且有治理地方的经验,更有一干重臣的拥戴,不管从哪个方面说,他似乎都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那天下大乱的局面,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驾崩,杨广即位,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隋炀帝,当然,不是什么好名声。

有关隋炀帝在位时期的种种恶行,史书上不胜枚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3条:开大运河,征高句丽,数度巡游。

而细观这3项恶行,却不难发现,尽管事情的最后结果是闹得民怨沸腾,天下大乱,但3件事情的发生,本身却都有各自的道理。

先说开凿大运河。其实从隋朝建国以后,开凿运河就是国家的一项战略重点。隋文帝在位的“开皇之治”时期,隋王朝就曾数次发动大规模的运河工程,在南方疏通了从建康到苏北的河道,在陕西疏通了渭水至长安的支流,甚至在甘肃河西地区,也曾多次修筑水利工程,河西地区在唐朝时期能够成为天下最富庶的州郡,底子就是隋朝时期打下来的。而说到大运河的开凿,早在隋文帝开皇十年,就有江南地方官请求开凿运河,以削减税粮运输成本。隋朝平定南陈后,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赋税激增,但是大量的赋税运送到北方,长途跋涉成本甚大,而按照隋朝的税法,百姓税粮的运送成本,即“损耗”,也是由百姓自身承担,在隋文帝时期,仅是江南地区的税粮,分摊到每个百姓身上,其要缴纳的“损耗”,竟然是赋税本身的9倍。而随着隋王朝不断拉拢突厥、吐谷浑等部族,赏赐日益增加,对于南方税粮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拓通南北交通要道,减少运输成本,成为自隋文帝时期开始持续10多年的呼声,在隋文帝在位的后10年,有关请求开凿运河的奏章,从中央到地方累积就有50多封,其中不乏高绍、杨素之类的重臣。可以说,在当时,开凿大运河,是一个举国上下的呼声,并非隋炀帝自己的心血来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