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蒙古军中的汉族名将们(第2/4页)

在早期的灭金战争里,史天泽虽然建功颇多,但在蒙古军中并不算最突出的。他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在之后的灭宋战争里。骑了一辈子马的他发现,他竟然对水战无师自通。宋蒙战争早期,蒙古人尝够了宋朝水师的苦头,决定组建自己的水师,史天泽担任了这个重担。他训练的水师,无论是战船规模还是水手素质,都不比南宋的精锐水师差。在公元1252年蒙古人攻打合州钓鱼城的惨烈战役里,史天泽的水师出手惊人,他的部队负责在长江里打援。数月时间,南宋精锐水师竟然在他的阻击下无法前进,小小的钓鱼城被蒙古大军完全切成了一座孤城。钓鱼城之战失败后,蒙古可汗蒙哥汗殒命沙场,蒙古军中有多人遭到责罚,唯独史天泽因为打援有功,反而得到了5座城市的嘉奖。史天泽却推辞不受,坚称未灭南宋,无颜受赏。忽必烈掌权后,史天泽更受重用,在蒙古进攻南宋的关键战役——襄樊战役中,史天泽提出了长期围困,断其外援,步步紧逼的策略,主张采取蚂蚁啃大象的办法,将襄樊包围,然后用绝对优势兵力一个一个啃下据点。正是在这个方案下,蒙古大军经过5年的围困,终于成功夺取襄樊平原,打开了进入南宋的门户。蒙古大军进入鄂州时,史天泽因病火线返回,不久病逝。此时,他已经是元朝太师,堪称是元朝汉将里出将入相的第一人。

史天泽为人重义气,性格慷慨豪爽,仗义疏财。他曾经自己拿出家财,为无钱缴纳赋税的百姓还债,虽然立有大功,但他为人谦虚,因此也未被忽必烈猜忌。

在蒙古军中的汉将里,张弘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位。

张弘范是河北定兴人,与史天泽一样,他的家族也是当地有名的汉族军头,在蒙古南下时期闻风而动,成为了蒙古军的部属。但和史天泽不同的是,史天泽是主动投奔,张弘范一家却是兵败被俘。公元1213年,张弘范父亲张柔率军抗击蒙古军入侵,不幸兵败被俘,但是这支军队坚忍的战斗力给蒙古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蒙古军主动招抚,张弘范一家,也就这样被编入了蒙古汉军之中。

事实证明蒙古人没有看走眼。张柔归顺后屡立战功,多次击败金朝军队以及北方抗蒙义军,不到几年的工夫,张家的私家军就打下了以保定为中心的30多个城市。蒙古人也顺水推舟,把这些城市的管理权委任给他们。之后,张柔参加了蒙古占领金朝首都汴京的战役和灭蔡州之战,被提升为万户,成为汉族军头中最大的一支。值得一提的是,张柔还是个文化人。打下汴京后,大家都忙着抢夺金银珠宝,张柔却首先从金朝库房中抢救出金朝实录,若无此举,金朝的历史,恐怕也是现在的一个世界之谜了。此时的张柔一家,已经成了蒙古军中的“世侯”,即占领中原一块土地,有自己独立的统治权,蒙古人只是派遣达鲁花赤进行督管。张柔就这样确立了他在中原的地位。到他49岁那年,张弘范出生了。因为此时他父亲已经是万户,张弘范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学问家郝经曾经做他的师父,饱读诗书也让张弘范行事多了一份睿智冷静。之后张弘范开始为官,他做过顺天路的总管,不顾蒙古人的等级制度,严惩祸害百姓的蒙古兵,这事差点让他掉了脑袋。好在这时候山东军阀李檀叛乱,张弘范受命戴罪立功,与史天泽一起平定叛乱。这也是他第一次参战战斗,比起当时功勋卓著的史天泽来,这时候的张弘范还是个小字辈,因为征讨李檀有功,张弘范不但被赦免了罪过,更重新被任命为顺天路总管。此后,他又做出出格的事情,不经请示,就减免了当地老百姓的赋税,忽必烈责问他,他反而回答说:“百姓若无粮,国何有粮。”忽必烈听后转怒为喜,叹道:“真忠直清廉之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