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元朝开国丞相刘秉忠(第3/5页)

在宋蒙战争的历史上,攻克大理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整个宋朝,大理都是宋朝的坚定盟友,大理的获得,使南宋少了西南方面的重要屏障,蒙古大军可以用两面夹击的方式,从正北方和西南方同时进兵,让南宋腹背受敌,事实上,在最后灭南宋的战争里,忽必烈就是这么做的。

而对于蒙古军来说,大理战役,也是蒙古大军作战方式的一个转折点。相比于从前残暴的征战方式,从这时候开始,蒙古军有了严格的纪律,开始注重“攻心”。以忽必烈的军队为例,原本杀戮残暴的军队,从刘秉忠制定军事纪律开始,从此“军士无一人敢擅取百姓一钱者” 。这不但使蒙古军此后的征战减少了抵抗,更让许多中原知识分子前来投奔。公元1258年,刘秉忠又作为谋士参加了忽必烈攻打南宋鄂州的战役。他一面受命制定军规,将“不可嗜杀”作为蒙古军规的第一条,另一面起草文书,散发给沿路的儒生,劝说他们为蒙古军效命。结果不但蒙古军攻打鄂州成功,沿路的儒生更“纷至来投”。比起此前蒙古军在战争里的暴虐,这次忽必烈的军队纪律非常严明,不但滥杀百姓之事少了很多,即使抓到了逃亡百姓,也大多“所获生口,悉纵之”。刘秉忠也因此被许多百姓感恩,当时百姓更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刘菩萨。

举荐贤才、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制定军规、阻止滥杀,这是刘秉忠在早期投奔忽必烈时做的事情,对于“全能”的他来说,这一切只不过是牛刀小试,他真正大展宏图,是从公元1259年开始。

这一年先发生了一件震撼蒙古帝国的大事——蒙古可汗蒙哥汗在攻打南宋合州钓鱼城时,竟然意外阵亡于城下。因为死得突然,连接班人都来不及指定。这样一来,高不可及的蒙古可汗位一下子真空了。各路王爷纷纷行动,忽必烈也不例外,当场拔马从鄂州战场北还,回草原争夺可汗位。当时的忽必烈声望正隆,又拥有富庶的中原地区做本钱,但是此时公认的“接班人”,却是他的幼弟阿里不哥。蒙古实行“幼子继承制”,阿里不哥本人在蒙古可汗活着的时候,就作为“代理可汗”留守和林,当时整个蒙古草原的军队,都在他的统御之下。大多数的蒙古贵族,也皆支持他接班。就在蒙哥汗去世后仅一个月,他就在和林宣布继任可汗位。公元1260年春天,他又在开平召开蒙古王室大会,举行了登基继位仪式。“接班”既成事实,忽必烈的“可汗梦”,貌似已成泡影。关键时刻,刘秉忠劝忽必烈不要灰心,并给忽必烈仔细分析了双方的实力对比,坚决主张忽必烈北伐漠北,征讨阿里不哥。为确保成功,刘秉忠为忽必烈制订了“直捣巢穴,分化瓦解”的方针。公元1260年冬天,忽必烈发动了对阿里不哥的征讨。忽必烈先派兵出师河套,断掉了阿里不哥的物资供应,接着率主力部队直捣和林,一举击溃阿里不哥。阿里不哥逃亡到叶塞尼河,命他的亲信阿鲁忽去察哈台筹措粮草,然而依刘秉忠的“分化瓦解”计,阿鲁忽被忽必烈策反,反而率领15万大军投降了忽必烈。恼火的阿里不哥不顾忽必烈,先发兵攻打阿鲁忽,两人杀得天昏地暗,忽必烈则先坐山观虎斗,然后趁机进兵,终于将阿里不哥杀死在土脑儿。至此,这位昔日的蒙古王爷,终成为蒙古的可汗。

对忽必烈的登位,刘秉忠运筹帷幄,劳苦功高。公元1260年起,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正式建立了元王朝。刘秉忠官封中书省事,成为元王朝草创时期的头号汉臣。从这时候起,他开始全心全意地去实现一直坚持的理想——行汉法。

对于元王朝的建国,刘秉忠的第一个贡献,就是营建两都。早在公元1256年时,刘秉忠就建议忽必烈在中原与蒙古草原之间兴建一座城市,作为连接中原与草原之间的支点。经过考察,刘秉忠认定内蒙古多伦闪电河流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是建城的首选地。他亲自主持了这座城市的修建。从城市规划,施工到建筑设计,无不事必躬亲。结果,原本计划6年建好的城市,仅用了3年就完成。这座城市就是后来元王朝的上都——开平。在整个元王朝,这座城市不但是元王朝的政治中心之一,更是元王朝控制蒙古草原的政治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