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流氓当皇帝(第4/22页)

果然,出发没多久,就有人开始逃跑,走到丰邑西边的大湖“丰西泽”时,刘邦押送的徭役已经跑了一大半。“丰西泽”仍属沛县境内,离目的地还早着呢,可是逃跑的人又没有办法追回来。刘邦心里也开始犯嘀咕,按这个速度,到不了骊山,这些犯人就都跑光了,依照严苛的秦律,自己也难逃一死。与其到骊山去送死,不如顺水推舟把大家都放了,自己也逃吧。就这样,刘邦在“丰西泽”把剩下的徭役全放了。大家看到刘邦这么讲义气,心里也很感动,一些人当场就表示要跟着刘邦干事业。于是,带着这十几个人,刘邦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芒、砀两山在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南,芒山县是沛县西南方的邻县,芒山在北,砀山在南,其间相距仅八里。芒砀两山是苏北丘陵的东缘,海拔并不太高,但位于低洼的沛丰沼泽地的南沿,其相对高度亦足以称为这一地区小有名气的山陵,况且山间有古树密林,杂草丛生,蜿蜒起伏于“山泽岩石之间”,不乏匿身之处,可供辗转栖身。

刘邦带着十几个人就在这芒山、砀山落草了,而他放了徭役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家乡。这让妻子吕雉坐不住了,于是,她把年幼的女儿、儿子交给二老,踏上了寻夫的行程。

传说刘邦到了哪里,哪里就会有五朵彩云。刘邦造反后,吕雉被官府的人抓到了监狱。后来,吕雉出狱了想要找到刘邦,就跟着五朵彩云找。由于经常往来于沛县与芒山、砀山之间,渐渐地家人都知道了刘邦其实就在西南方的芒山、砀山上。

刘邦在山上漂泊的时候,山外的世界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病危的秦始皇终于在沙丘病死。继承皇位的秦二世倒行逆施,到处都是人心惶惶、怨声不断,最终爆发了大泽乡起义。沛县县令是个老滑头,当时每天都会传来官员被杀的消息,他日夜苦思,害怕自己会被起义的农民杀掉,又害怕遭到秦朝政府的讨伐,毕竟自己还是一名公务员呢。

考虑了半天,沛县县令终于决定“随大流”,跟着农民造反,于是把萧何和监狱官曹参找来商量。萧何一听,这事风险太大,以秦朝官员的身份造反,你敢做不见得别人敢相信你。于是,他又出了一个主意:不如把流亡在外面的沛县人召集起来,利用他们的力量号令百姓!县令一听,这个主意好,不仅可以壮大自己的力量,还可以杜绝后患,简直是一箭双雕啊!于是就问:“沛县有哪些逃亡出去的人呢?”萧何此时就推荐了刘邦。此前刘邦“亡匿隐”的消息早已传开,县令也心知肚明,立刻派人找到吕雉的妹夫樊哙,让他通知刘邦赶紧回来。

这边刘邦听到县令召唤自己回去,顿时有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内心也是非常欢喜的。然而,这时县令却打起了退堂鼓,担心刘邦回来后自己控制不住,到时候爬到自己头上来怎么办?虽然秦王朝现在焦头烂额,但武力组织还是很强大的。万一陈胜、吴广起义失败,造反的人可就没好果子吃了。反复思量后,听到刘邦一行人即将回县的消息,县令突然下令:“关闭城门,禁止刘邦党徒进入县城。倘若有人内应,格杀勿论!”

这下萧何和曹参目瞪口呆。不是说好要造反吗?怎么事到临头反倒改变了主意。当时萧何的身份是主管人事、总务的“主吏”,曹参的身份是辅助主管狱讼的“狱掾”(原为辅佐之意,后为副官或官署属员的通称),都是县里有头有脸的人物。曹参和萧何是聪明人,自己帮着县里造反,回头肯定也没好下场,于是二话不说摸黑逃跑投奔刘邦去了。

刘邦本来心情挺好,听到这个消息瞬间有些愤怒,明明说好一起干大事,到头来却被摆了一道,于是奋笔疾书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墙上。这封信是写给沛县百姓的,信里说,天下百姓受秦的苦已经好久了,现在沛县百姓为沛县县令守城,而天下的形势却是“诸侯并起”,早晚会杀到沛县来的。如今只要我们团结一心,杀了县令,推选一个可信之人,响应天下诸侯号召,则可保全一家老小。否则,就只能等着被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