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生死万岁殿(第7/13页)

很好,李继迁思量了好久,没有当场翻脸,他只是像当年第一位识破搬家诡计的藩镇大人那样回复了三个字——不奉诏。

好意心领,但我也没造反。皮球踢回去,再看你的反应。同时李继迁进行二手准备,活在这个世上,看来手里永远都得抓着把刀。

回到开封城,赵光义一边听信儿,一边在交代后事。他给自己的三儿子举行了正式的册立太子之礼。那是在宋至道元年,公元九九五年的八月十八日,宋太宗皇帝正式下制,诏告天下亿万子民,立襄王元侃为皇太子,改名“恒”。

同时宋朝大赦天下,诏皇太子兼判开封府(判,位于开封府尹之上)。至此中原汉统自从唐哀帝天祐(九〇四至九〇七)年间以后,近百年光阴,第一次重现皇太子之册立。

当天赵元侃这位命运的新宠儿出皇宫进御道参拜太庙列祖列宗,然后出现在京城百姓面前,博得万众欢呼——“少年天子也。”

这句话立即就传进了深宫内院,现任皇帝他老爸赵光义的反应是极端愤怒,他立即就把这件事的始作俑者寇准叫来。劈头一句话,让以后千年之间听到、看到的都痛斥他真是虎狼之性,泯灭天伦——“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

连儿子的权力都要争,这算是什么父亲?

可是谁说他是个好父亲了,并且在他的心里,甚至于在天下万民的心里,都从来没要求过他是个好父亲。他应该做的是当个好皇帝,而他这时的反应,绝对标准正规,是人世间曾有过的任何一位英主的标准反应!

所谓的“英主”是什么?举例子吧,刘邦、刘彻、李世民、朱元璋、康熙、乾隆,他们都是大有作为的皇帝,就其功业而言,绝对称得上英主了。

他们共同的一个特点,就是至死不放权!

前面的四位汉人皇帝,虽然都有太子,但是哪一个都是直到尸体冰凉之后,太子才能触摸到国家的权柄。到了后面的两位满人皇帝,他们更绝,连太子是谁都是秘密。死后去爬“正大光明”匾吧,秘密都在后面。别提太上皇乾隆,嘉庆前六年皇帝时刻都坐在火山口上,那是什么日子人人心知肚明。

这就是强势天子的真相,他们的仁慈,都只有在敌人都被征服之后才会显现。而且在人类的封建历史上,权力越统一,才越能给人间带来平安,所以赵光义这时的反应与嫉妒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并且只要再让他受到刺激,感觉到更大危险,他绝对会做出李世民当年的事来。

干掉自己的亲儿子,管他是不是太子!

并且别忘了,这只是宣布了一下赵元侃小同志是皇太子了,不过是个天气预报,正式的册立仪式还没到呢……这么大的变数,这样大的压力,并且这样的突出其来,换谁都得瞬间头如斗大了吧,但寇准偏偏一点慌乱都没有。此人端正朝服,向皇帝施大礼郑重祝福——陛下选择立太子交付天下神器,为的就是有一位社稷之主,这时臣民拥戴,正是“万世之福”也。

赵光义的反应是没有回答,他扔下寇准,走回到后宫,和他的皇后嫔妃们谈论了一会儿。史称“后宫中皆前贺。”都向他祝贺,他这才出来,把寇准留下,两人当晚喝得烂醉如泥才散场(极醉而罢)。

到此为止,寇准在册立太子这件事上做到了有始有终,开头并且收尾。但是也留下了一根刺,皇帝为什么要先回后宫和他的女人们品味一下寇准的说辞,然后才出来表态呢?

这可是太不英主了。

一个事实是,这时的大宋明德李皇后陛下,她正亲自抚养着赵光义的原皇长子、废准皇储赵元佐的儿子赵允升。李家的儿子很强悍,李家的女儿更加果敢,她的喜怒之间可绝没有小女孩儿式的乍风乍雨,她要做的事,就一定会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