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最愚蠢权臣(第3/5页)

思前想后,唯有硬到底。金兴定四年(公元1220年),金国趁着战场小占上风,派出使臣,试图逼迫南宋议和纳币。南宋憋了一肚子火,躺倒都中枪就够衰的了,居然还要认错赔钱?!一怒之下,干脆拒绝金使入境。这下把金国逼上了绝路,它只有忍住了心慌,把战争进行到底。

金国派出名将仆散安贞为全军统帅,正式下诏伐宋。注意,战争打了好几年了,居然才正式“开始”。金军分成三路:一路攻黄州、麻城;一路犯和州;一路出盱眙,破全椒、来安,攻克天长、六合,前锋游骑直抵长江防线的滩头阵地采石矶。

兵锋锐利,建康府震动,临安府动荡。

金国能突然发力,全是仆散安贞个人的能量。他家三世名将,祖父仆散忠义、父亲仆散揆,都是当时女真军人的核心人物。轮到他,不仅在战场上战力惊人,在政治上也非常成熟。他深深地知道金国是没法和南宋彻底分输赢的,所以万事都留了一手。

比如不轻易发动渡江战役,去威胁南宋的底线;不杀俘虏,尤其是在俘虏中发现有南宋皇室成员的话,他都严密保护,送到后方给金国朝廷。

这一举动,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里,哪怕是宋朝,都会博得君主的欢心,这样的枪才真正地握在了朝廷手里,多好的同志啊。

该死的是,问题就出在这上面了。

金国的重要衙门尚书省不知哪根筋拧了,成心找仆散安贞的毛病,弹劾他通敌谋反。消息传出,仆散安贞没当回事,大兵们也一通哄笑,尚书省这群白痴,什么都敢说……可紧接着金宣宗说话了:“前日之俘,随时诛戮,独于宋族,曲活全门。”这的确是通敌谋反!

仆散安贞就这样被赐死了。

长江南北大兵们的下巴掉满地,兵当到岳飞那样不听话是谋反,当到仆散安贞这样听话也是谋反,这个职业的风险实在太大了。

仆散安贞是当时金军唯一的将才。此人一死,战争立即崩盘。历时五年的找钱之战结束了,发起方事后盘点,发现不仅没按计划在南宋身上占到便宜,反而军费开支庞大耗尽了国库,连军队本身都“兵马折损,十不存一”。

实在是亏大了。

并且与南宋的仇恨变本加厉,为不久的将来蒙古、南宋联手灭金埋下了伏笔。

战争结束,金、南宋欲哭无泪,或主动或被动或脑残或不得已,反正是国力大伤,军力大损。可国防还不能扔下,甚至必须更强才行。

于是,它们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投向了同一性质的武装—义军。

其时天下大乱,国已不国,除了南宋一直稳定在长江以南之外,北方的百姓根本无所适从。国境线随时在变动,政府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换人,剃光头留辫子的跑了,戴毡帽穿皮袍的来了,搞得他们朝不保夕心惊肉跳。

想活下去只有一个办法:拿起刀枪,结社自保。

越是艰险苦困中成长起来的力量越是强大。他们虽说是民间的,可历史证明,草根永远是最优秀的,他们迅速地壮大起来,形成一股股可怕的力量,让蒙古、金、南宋都争先恐后地扑过去示好。

封官许愿,博取欢心,让义军们看到利益,才能为其所用。

老实说,金、南宋两国在这件事情上落后太多了,蒙古人已经早在几年前西征大军刚出发时就开始操作了。蒙古史上最杰出的将才木华黎只有一万五千人的嫡系,现在逼迫他必须早下手,联合一切可能的势力对付尚有半壁江山的女真人。

木华黎有天然的优势,义军绝大部分都是汉人,与金国有百年不解之死仇。蒙古人兴起,是威胁更是机遇。面对木华黎的招降,很多人动心了。早期的最典型人物是青乐社首领史秉直。

蒙古人是慷慨的,他们的招降有两大原则:第一,如果是有官职的,比如金国的官员、将领,在金国时是什么衔到蒙古仍然是;第二,只要有实力,哪怕是白身人,也会重封厚赏。史秉直投降,木华黎隆重对待,他本人天赋有限,他儿子史天倪非同凡响,木华黎直接封其为万户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