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0章 刺史之制(一)(第2/4页)

哪怕保守估计,也是几万个官僚丢掉乌纱帽,数千人流放,至少千余个脑袋落地。

更会激化作统治者的皇帝与下面的士大夫地主的矛盾。

可谓是得不偿失。

作为皇帝,刘彻始终确立了一个政治原则:打击一小撮,团结大多数。

他永远清楚,自己必须获得大多数的拥护。

如此,才能确保政局稳定,国家秩序不乱。

更何况,目前,考举士子这个群体,只在关中占优。

其他地方,多数还是旧有的官僚系统在运行。

贸然动作,敲死了那些官僚,谁来帮刘彻维系地方的统治?

所以,刘彻的选择是杀鸡骇猴!

先从关中开刀,反正关中的考举士子数量,已经在基层占据了绝对优势。

如今,关中六十八县,有五十三县,考举士子占据了超过七成的职位。

借着这个机会,用中州的幌子,干死剩下的旧官僚,尤其是那些裙带关系的基层官僚,当然是首选。

“在关中,大多数(考举士子系统)是必然乐于见到那一小撮(旧有的基层官僚)倒霉的!”刘彻在心里想着。

而这个抛出来的中州,其实就是为了打击和追究那些刷子们和地方豪强以及腐败官员而存在的。

十二州也是如此。

“朕将置州刺史,监天下郡国!”刘彻看着大臣们,张开双手说道:“考虑到前无先例,朕便先在中州试行之!”

“置中州刺史一员,秩比两千石,监中州全境,除长安及诸先帝陵寝外的一切地方郡县!”

“刺史之职,承朕之命,假朕权柄,周行郡县,省察治讼,黜陟能否,断治冤案也,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地方官可不省!”

刘彻信心满满的对着群臣道:“一条:强宗豪右,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这是老刘家几十年都不变的国策了。

坚决打击和消灭地方的豪强宗族,维护国家权力的至高无上。

不容许任何家法和私法,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

更加不准许任何家族和豪强,把持地方政治。

谁敢犯这一条,便是列侯,便是外戚,也照杀不误!

“二条:两千石及地方官,不奉诏书、遵承律法、背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这一条,就是砍向官僚系统的利刃了。

而且,刘彻特地强调“遵承律法”“旁诏守利”。

其态度,实则就是要刺史去帮他清理那些刷子。

按照这一条来处置的话,现在,那些虚报和乱报数据的刷子,一个都跑不掉。

但,刺史去办案,比皇帝下诏,由三司杂治,结果就又不同了。

刺史纠核,那是本职工作。

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合情合理。

更重要的是,假如不是影响特别恶劣,一般只会将那个刷子革职,让他回家种田。

这样,就将手段限制在了相对温柔和缓和的正常人事任免,而非你死我活的政治倾轧。

若这样,那些刷子还心怀不满,想搞个大新闻。

那刘彻肯定不会介意让军队动手,用刀枪教他们做人——虽然实际上,在关中这种事情不可能发生,自刘邦定都长安侯,所有发生在关中的叛乱,一般都是造反者还没举旗,就被地方上的蔷夫、游徼甚至是亭长镇压。

淮南厉王刘长就是这么一个被低级官员镇压的悲剧。

“三条:两千石及地方官,自蔷夫以上,不恤疑案,风厉用刑,违法逼供,刑讯士民,烦扰刻暴,剥截黎元,胡乱摊派,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言惑众者!”

这依旧是针对官僚和豪强的重拳。

在今天以前,刘彻已经收回了地方官处决罪犯的权力。

所有罪犯的死刑复核权,已经被刘彻收回自己手里。

生杀予夺,在他一念之间。

当然,刘彻是不可能去管这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