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第3/8页)

传教士委员会发给艾伯纳度日的薪水十分微薄,因为他已不再是一名精力充沛的骨干传教士。然而惠普尔医生时刻照应着他,一旦需要,詹德思或者惠普尔便会给他几个小钱。有一次,一位客人看到这座孤零零的小茅屋里只有几个孩子的肖像作为装饰,便同情地问道:“你没有朋友吗?”艾伯纳答道:“我结识了上帝,结识了杰露莎・布罗姆利,结识了玛拉玛・卡纳克阿,除此之外,我不需要其他朋友。”

1849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了拉海纳镇。听了这个消息后,艾伯纳・黑尔又成了个青春焕发、欣喜若狂的父亲。弥加・黑尔牧师从康涅狄格州写信来,说自己已经决定离开新英格兰——那里天寒地冻,让他很不舒服——要来夏威夷定居了,“我一定要再看看幼时见过的棕榈树,还有在拉海纳海湾里嬉戏游弋的鲸鱼。”不少传教士的后代从耶鲁毕业后都会寄来这种令人欢欣鼓舞的家信,说他们要回家。夏威夷群岛有一种足以穿透千山万水的魅力,令人难以抗拒,然而弥加的信却非同寻常,他要横跨美洲大陆,到加利福尼亚去,他要亲眼看看美国各地是什么样子。他预计自己将在1849年的年底登上从旧金山开往夏威夷的航船。

读罢来信,艾伯纳找出一张北美地图挂在草墙上,每天推算一次儿子在那广袤的美洲大陆上走到了什么位置,然后在地图上标出来。他的推测总是极为准确。1849年11月底的一天,他对J&W商店的人们宣布说:“我儿子,弥加・黑尔牧师,可能马上就要抵达旧金山了。”

弥加翻过内华达山脉的崇山峻岭,沿着萨克拉门托河顺流而下,来到了正因淘金潮而蓬勃发展的旧金山。他时年二十七岁,身量颇高、面孔英俊、一双黑眼睛,继承了母亲的褐色头发和父亲的聪明头脑。幼时的苍白消瘦已消失殆尽,代之以英武的棕黑肤色。由于跟随淘金者穿越美洲大陆的长时间徒步行走,他的胸脯也渐渐变得宽厚起来。他斗志昂扬地大步向前,仿佛已预见到前面那棵大树下一定会发生什么高兴事儿似的。他对旅伴们宣扬上帝对天国子民的永恒之爱,赢得了伙伴们的尊敬;漫漫寒夜,他和赶骡子的伙计一道啜饮威士忌酒,同样也赢得了他们的尊敬。

在人人野心勃勃、个个干劲十足的旧金山,弥加结识了不少从夏威夷赶来淘金地的探险者,并受邀在当地的一所教堂进行布道。弥加先朗读了一段简短的《圣经》文字,然后便一下子抓住了听众们的心,他说,总有一天“美国精神将在全美大小城镇遍地开花,美国之风将从波士顿吹到旧金山,而且必将继续推进至夏威夷,而美国民主的浪潮也必将波及那里。到了那个时候,旧金山和火奴鲁鲁在利益上将紧紧连接,感情上也将密不可分,而在这两座城市中,我主上帝的事业都将如火如荼”。

“你认为夏威夷必将成为美国的一部分吗?”布道结束后,一位当地商人问道。

“绝对是大势所趋。”弥加・黑尔答道,他想起父亲也是这么热衷于预言未来。随即他握住对方的双手,坚定地说:“我的朋友,美国基督徒应该将自己的利益和领土延伸到那些荒蛮的岛屿上去,这是我们的神圣命运。我们即使想要逃避也不可能。”

“你说‘我们’,”商人问道,“那你认为自己是夏威夷人还是美国人呢?”

“我当然是美国人!”弥加诧异地答道,“我还能是什么人?”

“牧师,”这位加利福尼亚人心血来潮地说,“你在城里也是孤身一人,如果能与我共进晚餐,我将感到十分荣幸。有位火奴鲁鲁来的商人将到我家做客,他曾是美国人,现在则成了地道的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