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北方政权对察举制的采用

西晋惠帝永元元年,匈奴族领袖刘渊于离石起兵反晋,并于怀帝永嘉五年攻占洛阳,愍帝建兴四年攻占长安,西晋王朝因此覆灭。此后,中国北方地区成了少数民族递相建立政权的场所,因而也就成了不同民族及其生活、文化和政治形态碰撞、冲突与融合的场所。在这种碰撞、冲突与融合之中,北方政权日益汉化、农业化与官僚制化了,并演化出日益强化的汉式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和官僚制度。与此过程相适应,察举制与学校制也得到了采用与发展。

一、十六国与北魏对察举制的采用

十六国北朝时期,各少数族政权在建立之后,大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始接受汉式官僚制度,如设置汉式的官位爵名,采用汉式的行政体制,利用汉式的方法——如礼仪刑律进行统治等等。特别是在吸收了汉人参加政权之后,这一过程往往就大为加速了。在选官制度上亦是如此。当少数族政权企图招揽汉族士大夫为之服务之时,他们对在两汉魏晋已有几百年传统的察举选官制度加以利用,是非常自然的。十六国政权之中,相当一部分都曾采用过这种制度,下面试述如下。

第一,前赵。《晋书·刘曜载记》:“武功豕生犬,上邽马生牛,及诸妖变不可胜记。曜命其公卿各举博识直言之士一人,司空刘均举参军台产。曜亲临东堂,遣中黄门策问之。产极言其故,曜览而嘉之,引见东堂,访以政事。产流涕歔欷,具陈灾变之祸、政化之阙,辞旨谅直。曜改容礼之,即拜博士祭酒、谏议大夫,领太史令。”这是袭用了汉代因灾变而察举贤良直言对策的做法。

第二,石赵。《晋书·石勒载记》:“勒……令群僚及州郡岁各举秀才、至孝、廉清、贤良、直言、武勇之士各一人”;“以牙门将王波为记室参军,典定九流,始立秀孝试经之制”;“特赦凉州殊死,凉州计吏皆拜郎中”;“又下书令公卿百僚岁荐贤良、方正、直言、秀异、至孝、廉清各一人,答策上第者拜议郎,中第中郎,下第郎中。其举人得递相荐引,广招贤之路”。石勒采用了察举岁贡及计吏拜郎之制。“至孝、廉清”应是由“孝廉”分化而来,同时贤良、方正、直言变成了岁举,并继承了策试与分等授官之制。

第三,前燕。《太平御览》卷六五一:“崔鸿《前燕录》曰:辽东内史宋该举侍郎韩偏为孝廉。慕容儁令曰:夫孝廉者,道德沉敏,贡之王庭。偏往助叛徒,迷固之罪;及王威临讨,凭城丑詈,此则勃之甚,奈何举之!该下吏,可正四岁刑;偏行财祈进,亏乱王典,可免官禁锢终身。”“勃”当作“悖”。此文汤球《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二十五引作慕容 事,“奈何举之”后多“剖符朝臣,何所取信”八字,或所据版本有异。又《魏书·崔逞传》:“慕容 时,郡举上计掾,补著作郎。”是前燕有计吏察举之制。

第四,前凉。《太平御览》卷五一三:“崔鸿《前凉录》曰:范绩字弘基……历仕三朝,士友服其清亮。举秀才,为郎中,迁中都谒者。”又同书卷四三七:“刘彦明《敦煌实录》曰:索苞有文武才,举孝廉,除郎中。”按前凉张轨初霸凉州之时,贡士尚达于朝廷。《晋书·张轨传》:“遣治中张阆送义兵五千及郡国秀孝贡计、器甲方物归于京师”,时约晋怀帝前后;又晋愍帝时,张寔“遣督护王该送诸郡贡计,献名马方珍、经史图籍于京师”。但晋东渡建鼎建康之后,张氏虽称臣于晋却不通使命,通使后亦不奉其正朔。范绩举秀才时已“历仕三朝”,大约已至张骏、张重华之时;索苞后率兵救宋澄于羌人之围中,而宋澄仕凉,在张祚、张玄靓之时,见《晋书·张轨传》。此时之秀孝大约已不会贡于建康,而是为本政权而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