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老张同志的奋斗史(第3/7页)

 

岁月如刀,谁能想到,年轻时清秀的张作霖,老了会是这个样子

 

一见面,你猜怎么着?“人不可貌相”这句话又失灵了,老张那极具欺骗性的外表和谈吐再次打动了增市长。

机会赶得巧,正好盛京将军(相当于军区司令)增祺发了个文件,要求下面“化盗为良”,对地方民团进行收编招安。根据文件精神,增市长向增司令打了个报告,把老张带的这支保安队列入了收编名单,并即日进城接受点编(也就是查验人马数量)。

在与增市长的谈话过程中,为了抬高自家身价,老张免不了要胡吹一把,说自己的保安队有一个营的人(其实只有百十来号人)。眼看过几天就要点编了,老张赶忙跑回八角台,四处张贴招贤榜,七拼八凑总算把一个营的人招齐了,他自己也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帮办(副营长)。

这之后,张副营长的主要工作,就是和增市长、增司令这些人搞好关系。然后,他立足岗位,脚踏实地,一步步升迁,逐渐从副营长做到了营长,又做到团长、旅长、师长,直至掌握了东北三省的军政大权。

在这个过程中,他与上司周旋,与同僚斗争,从一个底层的保安队长一直混到了封疆大吏。

光是善赌,会混,再怎么着也只是一个普通混混儿的水平,离一代枭雄的标准还差得很远。事实上,老张还能搏。

剿匪故事

 

能搏并不是说张作霖只会单枪匹马地耍横。他是豁得出去,什么都敢干,但是干的时候又能做到有勇有谋。主要例证是他的剿匪故事。

老张剿匪?没听错吧,他自己可就是从土匪窝里跑出来的。

没错。老张剿匪了,还剿得很有成就。

事物的发展逻辑就是这样的:正因为做过匪,所以才要剿匪,也才能剿好匪。

先收拾地产货。其他人都望风披靡,有一个人偏不买账。此胡子姓杜名立三,一向牛气冲天,把地方上搅得乌烟瘴气。偏偏他还是一个很难对付的硬骨头,其人双手握枪,弹无虚发。他防守的地盘山寨坚固,易守难攻,官军无可奈何,成为省里挂号的头牌督办大案。时任团长的老张来了以后,想了好些办法,封官许愿,诱捕围追,但都不成功。最后他玩儿了一招绝的,就是在他的义父身上打主意。

老张的义父黑山秀才杜泮林,是杜立三的同族叔叔。杜秀才是个书呆子,被老张一骗一哄,就给自己的侄子写了封亲笔信,把杜立三骗了出来,结果一举拿下。

杜立三是当时辽西最难搞的土匪,此匪一除,剩下的小匪自然只能作鸟兽散。老张也因功从团长升到了旅长。

次剿外地胡子。这是一股主要活动于辽西北一带的蒙古叛匪。辽西北到处都是广阔无垠的大草原,环境恶劣,蚊虫乱飞,饿狼纵横,加之蒙古人个个都是轻骑兵,出来作乱时多用奇袭的方式,一人带两匹马,一匹骑乘,一匹备用,来去如风,行踪飘忽,杀了人,掠了货,然后拨马便走,让你追都追不上。

几百年前,草原部落就用这种方式侵袭汉族边境。几百年后,这招依然管用。骑术不灵的汉军拿这些蒙军骑手仍然毫无办法,政府称之为“巨寇”。老张年轻时当过相马师,后来当兵时,又“精骑击”,历史上曾是个不错的骑兵,自然训练骑兵也是很有一套的。但一开始也打不着蒙古人,不过他很快找到了办法。

这个办法就叫做:无间道。

 

来去如风、打完就走的蒙古骑匪,遇到张作霖可是倒足了大霉

 

张旅长派出杨子荣一样的角色打入叛匪内部,取得情报,慢慢地就揪住了这帮叛匪的狐狸尾巴。最后不仅把这帮人打得够戗,还狂追八百里,一直将他们赶出了国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