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大泽起龙蛇(第4/11页)

但这时盐泽发现,他可以挑到毛病。

叫第十九路军在“1月27日前”走路,今天已经是“1月28日”了,还有人没走,呵呵,太妙了。

这时候的盐泽再也不管不顾,连领事也不通知,就马上落笔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他要求:闸北的十九路军必须立刻撤退,工事平毁,把防务移交给日军。

时间是规定死的,就今天。

信写好了,他不发。

当然不能发,一发他生怕这个要求也会在当天就得到满足。要知道,中国政府在处理此类对外事件上的效率一向还是比较高的。

好不容易挨到晚上11点25分,集合号都吹过了,离规定的通牒时间还有半个小时,他发信了。

信函分别送达上海市市长和公安局局长。

就这么点时间,你以为信使是坐磁悬浮来去的啊。

盐泽都没那个耐心再等半小时,信送出去五分钟后,他就下达了向闸北进攻的命令。

枪响时,蔡廷锴正在朋友家做客。

在接到闸北前线打来的电话后,他并未感到吃惊,而是从容地回答:按计划行事。

然后他放下电话,跟着朋友上楼,隔着窗户看到,闸北方向果然不断有一道道密集的枪火划过天空。

好了,不须到东北,亦能抗敌。

虽然蔡廷锴始终有不顾一切去东北“援马”的愿望,但早在“马玉山路事件”发生之前,他就已经预感到日军海军陆战队也有发起挑衅性进攻的可能。

抵抗是毫无疑义的,问题是要确定一条抵抗线,也就是究竟踩在哪条线上打鬼子。

当时提出来三条抵抗线,第一条是上海市区,第二条是上海郊区,第三条是更远的昆山。

如果按照一般的战场要求,应该是选第二条或第三条,但蔡廷锴选的是第一条。

为什么?

第十九路军有守土之责,卫戍的就是京沪,把上海丢掉,跟不抵抗也没多大区别。

而且如果战上海,军事上可以扬长避短:咱们武器肯定不如鬼子,这是他们的长处,不承认不行,但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缩小它。

怎么缩小呢?就是钻在城里跟他们打巷战。上海是大城市,到处都是房子,最重要的是有万国租界,老外都住在这一片,日军的飞机大炮再牛也不敢乱逞威风。

缩小对方长处的同时,弥补自己的短处也很重要。这一点蔡廷锴也想到了。

十九路军属于标准的穷人部队,武器非常寒碜。官兵所配枪支多数为广东造的七九式步枪(那时的广东货可并不时髦,属于准淘汰产品),每支步枪配一百多发子弹,没有什么重武器,只有一些汉阳造的轻机枪。

改善武器装备成了当务之急。

先向政府伸手,请求调拨。

可那时候的孙科内阁自个儿都快穷得要砸锅卖铁,毁家纾难了,哪有闲心和余钱来理这个茬,所以报告打上去,连个响声也没听见。

无奈之下,蔡廷锴只好自己想办法。好在大上海的洋行多,只要你给钱,总有办法给你弄来武器。

 

标有番号的斗笠是十九路军的主要标志

 

最后终于筹到一笔钱,从外国洋行那里搞到了一批武器弹药,就是这批武器,在闸北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九路军不是九一八时的东北军,其军事主官久经沙场,意志如铁,随时有赴汤蹈火,粉身碎骨的精神准备。

引用《亮剑》中的话,可作如下评点:一支部队也是有气质和性格的,而这种气质性格和首任的军事主管有关,他的性格强悍,这支部队就强悍,就嗷嗷叫,部队就有了灵魂。

因为一切早已了然于胸。

因为一切早已准备就绪。

因为一切早已置之度外。

在指挥部,蔡廷锴向南京发去密电:闸北已经开火,我军决意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