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纵横大师(第4/9页)

到了南京,他想见到的人自然是权倾一时的蒋介石。可堂堂元首不是你想见就能见到的,必须得有人引见才行。

这个帮萧振瀛引见的人是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他是陕西人氏,曾担任过陕西省政府主席,与西北军颇有渊源。

于老引荐的人,蒋介石没有不见之理。

在蒋介石面前,萧振瀛细说原委,表示希望能对宋哲元部进行改编。

蒋介石表示同意,让他找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具体落实相关事宜。

萧振瀛没想到事情这么顺当,不由得喜不自禁。

且慢,萧大哥,按照一般的人生经验,如果一件事情太过顺利的话,往往就值得怀疑了。

我们永远不要相信,成功会从天而降。很多时候,它恰恰意味着磨难的开始。

果然,何部长的回答犹如给萧振瀛兜头浇了一盆冷水。

何应钦说,编制原来是有一个的,不过现在已经取消了。

那还有没有新的编制?

有。不过需要等。

等了几天,萧振瀛仍然什么回话也没能等到,倒是遇到了一位“故人”——这时候也住在京城的韩复榘。

韩复榘过去因为背叛冯玉祥,被一众同仁骂得狗血喷头。现在看到萧振瀛也来了,而且寄人篱下,他就嘿嘿地乐了。

你们以前不都骂我和石友三是那个有“反骨”的魏延吗?现在怎么着,你和宋哲元也哭着喊着要来当魏延啦。

萧振瀛正郁闷着呢,就毫不客气地回了他一句:我们是黄忠,不是魏延!

韩复榘哭笑不得,都是来投蒋的,到你嘴里,怎么还变成一个红脸一个白脸了。

萧振瀛不理他,继续等。

这一等就是两个月。

两个月,对萧振瀛来说比两年还长。京城米贵,房租迫人,钱囊眼看一点点瘪下去,可是没把事情办好,他又不能回去。

一想到流落山西的弟兄们吃穿无着,不知道在受着什么样的罪,心里就跟刀绞一般,实在是不好受。

坐下来细细一想,明白了。

蒋介石口头答应,实际上是敷衍之词,内心并不同意。

什么叫没有编制,纯属扯淡,他如果愿意安排你,会在乎多出这么一个编制吗?

蒋介石和何应钦这一主一仆,说穿了就是在踢皮球。答应要传经给你,传的却是无字真经,让你空欢喜一场。

照这个样子,别说两个月,就是再等两年,也不一定能等来自己想要的好消息。

这样不行,得重新想法子。

以晋制奉

 

一天,萧振瀛翻报纸,忽然看到一则消息:“奉天宪兵至太原接收兵工厂”。

眼前一亮,机会来了。

天不亮,萧振瀛就站在蒋介石的办公楼下面苦等。

因为蒋介石的秘书给他打来电话,当天早上蒋介石要出门给一帮文武讲话。

人家秘书也忙得很,不去给领导写报告,管这闲事干吗?

嘿嘿,关系呗。

高手就是高手,经过一番七弯八绕,萧振瀛这回把关系通到蒋介石的秘书那里去了。

蒋介石出门就看到了萧振瀛,因为要去讲话,所以想避也避不了。

赶紧打发了事吧。

萧振瀛知道蒋介石的心思,马上主动表示:这一回我只跟您谈三分钟,三分钟谈完,我即刻走人。

蒋介石给对方这么一说,倒变得不好意思了。

不忙不忙,坐下来谈。

在准备这个三分钟陈述之前,萧振瀛很花费了一番心思,动了一点脑筋。

为什么第一次见面会导致失败的结局?关键还在于没有把蒋介石的心理研究透,没有从他的角度想问题。

那么蒋介石现在在想些什么,或者换句话说,中原大战后,他万事无忧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老蒋整天想的就是要“削藩”,将东北、华北这些地方都合并同类项,归入他的囊中。中原大战,他虽然斗倒了老冯和老阎,使自己在南京政府的权威一时无二,但这并不意味着华北可以真正归其统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