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第2/9页)

“张扒皮”也是如此。

这名字是怎么叫出来的呢?

有一回下大雪,大家都拖拖拉拉躲在营房里,不愿出操。

张自忠二话不说,把自己的“皮”——棉衣先给扒了,然后光着个膀子在操场上跑起了圈。

还看什么,都扒了“皮”,一块跟着跑吧。

“张扒皮”虽然狠,但没人敢不服。堂堂师长,和士兵剃一样的光头,穿一样的衣服,蹲在一口大锅边吃饭,同吃同睡同劳动。

看过张自忠第三十八师的训练你就知道了,人家这个师长可是实打实的。

找一两个兵在旁边,你们大家就看着我给你们做示范,什么时候能做到我这个样子,就可以了。

那是要射击就射击,要白刃就白刃,单兵技术,百里挑一。

1931年夏天,孔祥熙以实业部部长的身份考察华北政务,公务之余,到山西老家去扫墓。不过,为外人所不知的是,他此行还担负着一个特殊的任务,那就是受蒋介石之托,来打探一下二十九军的虚实。

孔祥熙曾帮宋哲元在蒋介石面前说过好话,因此宋哲元对他招待备至,还特请其检阅军队。仅仅一年不到的时间,出现在孔祥熙眼里的这支部队,已经是步伐整齐,风纪肃然,官兵则个个精神饱满,毫无倦怠神色。

只有自身过硬,机遇来了才能一抓一个准。

祸从口出

 

二十九军参加长城抗战,起初奉的是张学良之命,后者当时尚未辞职,他让宋哲元去喜峰口驻防。

华北的长城有一千多公里,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要守,只需卡住重点关隘即可。自古以来,长城有三个关隘最为重要,从西向东,分别为:古北口、喜峰口、冷口。

行军之中,宋哲元突然接到张学良发来的一份电令,要求他们移师冷口。

对于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宋哲元大为困惑,身为总参议的萧振瀛却马上明白了其中缘由。

肯定哪个地方出了差错!

通过萧振瀛的提醒,宋哲元终于回忆起不久前发生过的一件事。

在北平开内部军事会议,大家划分防区。张学良拿铅笔在地图上信手一画,对宋哲元说,你守喜峰口。

宋哲元上去一看,认为给二十九军的防区太多了一点。

少帅说,你别怕呀,旁边不还有个何柱国吗,他可以帮你。

不提何柱国犹可,一提,宋哲元不乐意了。

这兄弟刚刚丢了山海关,一个败军之将,他能给我帮什么忙,不添乱我就谢谢他了!

张学良听完这句话,当场僵住,好半天都没能抬起头来。

其实,宋哲元是个性格直爽、说话不会拐弯的人,当时在会上嘀咕了那么一句,纯属有口无心,并没有想得太多。

了解事情经过之后,萧振瀛跌足长叹。

看来张学良开始忌我们了,他把二十九军防区由喜峰口换到冷口,是害怕二十九军会抄袭滦东的东北军之后路!

都什么时候了,作为三军总指挥的张学良竟然还存有这种心思,宋哲元听得目瞪口呆。

事已至此,宋哲元也十分无奈,这下总算知道什么叫祸从口出了。

那我们依令去冷口?

萧振瀛想了想,摇摇头。

冷口是孤绝所在,仅有小道跟外面相通,路远天寒。如今东北军又有猜忌防范之心,二十九军到那里去,在补给上肯定会遭遇困难,这对于今后取胜是极为不利的。

宋哲元看着自己的军师,那你说怎么办?

萧振瀛看了看四周,忽俯耳低语:抗令不遵!

宋哲元吓了一大跳。

我没听错吧,上次就是因为我说话不注意,才招来麻烦,如今再公然抗令,后果岂不是更难预料。

萧振瀛说不妨。

我们可以先派一支骑兵到冷口去做个交代,然后用我个人的名义发电,分别报张学良和蒋介石,请求让二十九军驻守喜峰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