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章 默契,声东击西(第3/4页)

只走中间路线肯定行不通,如果夏想不坚定立场,不向一方表明完全靠拢的态度,他绝对迈不过由副厅跨越正厅的门槛。因为任何一个正厅级实职人物的提拔,都是省部及以上高层在培植中间力量,肯定不会让一个试图左右逢源的人得到一个宝贵的关键位置。

全国一共没有多少个地级市,每一个地级市的一二把手,都是以后省部级高官的后备军!

本来夏想初来郎市之时,在和农业部推广新兴农业的对抗之上,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他反对家族势力的立场,但在油漆厂的事件之上,夏想的立场突然又模糊了,艾成文再清楚不过,夏想支持油漆厂的上马,如果只有打破占住漆在郎市的垄断地位为出发点,理由有点勉强,但有一点可以非常完美地回答了夏想的动机。

油漆厂的背后,是吴家的插手。

夏想力挺吴家插手郎市事务,难道说,他有意担任吴家的先行军了?如此一来,岂非说明他和调他来郎市的幕后人物的立场背道而驰了?因为当时力主夏想来郎市的举足轻重的人物,正是家族势力的坚定反对者。

夏想呀夏想,还真是一个让人琢磨不透的年轻人!艾成文心思浮沉半天,始终不能理解夏想的所作所为到底基于什么考虑。

不过即使是涉及到上层的较量,在郎市,该怎么走形式还必须怎么走,作为一级党委,有极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艾成文就抱了静观其成的态度,看夏想如何撬动古向国的利益。他在立交桥和油漆厂两个项目上,没有太明显的倾向性,当然,也并非没有一点偏向,本来他是稍微偏向古向国的立场,但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更愿意让夏想再一次逼古向国让步。

古向国威望降到越低,他在市委之中的权威就越高。最近一段时间,古向国低调了许多,行事也圆润了不少,就让他隐隐担心,如果古向国和夏想之间没有了争斗,就无法彰显他作为市委一把手的声望。

现在好了,夏想和古向国之间,还是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艾成文就决定最后一个发言。

“夏市长和张书记的发言,确实有独到的见解,我得承认,对于市场经济问题,我研究得不多,所以也就不多说什么了,只说一句好了,我支持张书记的提议。”吕一可人老成精,他在市委一向持中立立场,现在和夏想的关系越走越近,基本上只要不涉及到他自身的重大利益时,一般都附和夏想的提议。

也是夏想来到郎市之后,给他带来了不少好处。在查处涂筠案件以及查办龙孔问题时,正是因为夏想的手脚,才让他立了大功,也让他受到了省里的表彰。最主要的是,吕一可非常认可夏想的为人,觉得夏想有原则有立场,也有应有的血性。

刘一琳犹豫一下,尽管她和夏想之间沟通不是很多,但也多少有一点默契在内,一般而言,如果就算有内幕交易,她宁愿相信夏想和张樱籍之间的交易更透明更公正。

“油漆厂确实该上马。”刘一琳还是一成不变的漫不经心的腔调,但态度却很坚决,“立交桥的问题,我就暂时不发表看法了,总觉得现在上马一座立交桥,似乎有点操之过急了。”

不少人的目光就都落在了古向国的身上。

古向国心中憋得难受,别人或许会有点迷糊张樱籍为何转移话题,从立交桥一下跳到了油漆厂上面,他却是心里有数,夏想和张樱籍联起手来,一个躲在背后暗放冷枪,一个站在台前,声东击西。

不错,就是声东击西,是在向他暗示,或者说是在威胁,如果他不同意油漆厂的上马,对方就会抛出强有力的证据——铁道部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