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2章 品茶论道,正言相告(第2/3页)

书记需要的是什么?就是用手一指,一路向东,至于怎么向东,中间过河搭桥逢山开路,那是市长操心的问题,他只需要引领大方向正确就可以了。如果他做不到抓大放小,高屋建瓴,那他在秦唐的书记职务上,就是失败的一任。

关远曲听了,微微点头,似是赞成,却并不发表看法,只是端起一杯茶,示意夏想:“来,夏想,尝尝这里的茶,可是真正的好茶,而且取山泉水烹制而成,入口绵软悠长,回味无穷。”

夏想听出了关远曲的言外之意,借对茶水的肯定,对他刚才的发言,也表示了肯定之意。虽说关远曲一直从事党务工作,但秦唐作为燕省排名第一第二的经济大市,离京城又近在咫尺,关远曲有所关注也很正常。

再加上梅升平是燕省省委副书记,关远曲刚才的肯定,应该不是虚套,而是切实的认可。

梅升平也品了一口茶:“算起来我喝茶也有几十年了,好茶坏茶能喝得出来,但极品茶和好茶之间的区别,还是说不准。品茶,也要看悟性,哈哈,我的味觉不行,当不了品茶高手了。”

“升平你连酒都品不好,还品茶?真正会品茶的都是雅士,不能喝酒,喝酒会伤了味觉。”关远曲似乎对茶道的话题也很兴趣。

“算了,不让我喝酒?我宁肯不喝茶。我自己管了自己几十年,就是戒不了酒。”梅升平自嘲地一笑,“曾因醉酒鞭名马……喝酒误事,但就是改不了。”

梅升平和关远曲都不说正事,夏想也不开口相问,这点耐心他还有的。耐心,是人在官场第一守则,也是最基本的素养之一。

先聊茶,后来聊到了历史,又说到了春秋战国以及中国的封建王朝,夏想不多发表看法,只是附和几句,因为历史全因各人的政治立场不同而角度不同,夏想不了解关远曲,才不会乱说话。

然后就说到了唐朝。

关远曲似乎大有感慨地说道:“中国的士族制度从南北朝时兴起,到唐朝还依然鼎盛,经过五代十国之后,逐渐没落,到了宋朝,就趋向消失了。延续了整整七百多年,仔细研究的话,士族制度其实对中国历史的推进,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士族制度最严格的魏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一个人的出身就决定他一生的成就,有失公正,也会让社会失去基本的前进力。出身贫寒之家的寒门士子,不管如何努力也无法晋身到上流社会,也谋取不了一官半职,就会形成阶层的对立。长此以往,必将引发冲突。

由此,魏晋之时,中国国力极弱。

而在唐朝,虽然有士族门阀,但却延续了隋朝起始的科举制度,让寒门士子有了一举成名天下知的上进心,因此才开创了盛唐盛世。

现在实行的高考制度,其实和以往的科举制度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但现在经过教育产业化的推波助澜,再有家族势力的崛起,权贵资本主义阶层的形成,通过高考改变贫穷改变一生命运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因此,社会也趋向于正在形成权贵资本主义和平民阶层的对立。

归根到底,其实和魏晋时期的士族和寒门之间的对立,并无二样。

夏想明白了,关远曲是拿士族来暗喻现今的家族势力,来试探他的政治立场。

“其实有人得出结论是说,唐朝的兴盛,是因为在完善了科举制度的同时,又采取了对士族既拉拢又压制的政策,拉拢,是给天下的读书人树立榜样,让所有的读书人都可以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可以晋身到士族的行列。压制,就是控制士族势力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以免威胁到天下安定。”夏想也是借古喻今,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