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2章 大明湖畔的冰山一角(第2/3页)

谁会在一元钱的小事上斤斤计较?

但后来李丁山却发现他错了,因为食盐虽然没有直接涨价,但却由原来的一元500克变成了400克,等于是变相涨价到了1.25元500克!

后来在商务部接触到了燕省食用盐的调拨数量,李丁山才恍然大悟,欺负老百姓不在乎一毛二毛,燕省每年国家计划内调拨40万吨食盐——实际销量要比计划内多许多,具体多多少,就是行业机密了,盐务局不会透露,因为利益攸关——初步一算,一斤盐多涨一两毛,相当于每年从百姓身上多搜刮8000万元以上!

然而,这才是冰山一角。

国家对食盐的控制一直十分严格,似乎从来没有私盐的现象出现。而控制食盐走私的机构就是盐务局,或许在许多人眼中,税务局、工商局等局机关才是油水丰厚的好地方,其实不然,真正富得流油却又名声不显的正是盐务局。

民以食为天,食以盐为先,掌握百姓口中滋味的盐务局,是真正的坐地收钱、盖章收费并且利润丰厚到足以让人难以置信。

按一袋400克的食盐1元计算,每吨价格是2500元左右,但是,真正处于最低层的晒盐场的出厂价,国家明令规定不超过500元一吨,请注意,国家同时规定经盐务局——准确地讲,是盐业公司,是盐务局所属的国营企业——分装之后,零售价格不超过1020元一吨。

盐务公司的分装有多少技术含量?又有多少成本?说实话,不过是将50公斤的大袋拆开,分装成400克的小袋,同时每吨要添加20元左右的碘,分装的小袋成本每吨合300元,也就是说,每吨食盐经盐业公司经手之后,成本增加了350元不到。

以出厂价500吨计算,加上中间350元成本,盐业公司如果按国家规定的1020元一吨计算,利润还在每吨170元左右。以燕省每年计划内40万吨用量核算,盐业公司年利润在3000万以上。

看似利润不是很多,但要清楚一点,盐业公司没有任何风险,因为是专营,或者更确切地讲,因为是二道贩子,不需要任何投入。

但另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却是,盐业公司的收购价格是不二价,因为所有的盐必须经盐务局盖章才不算私盐,然后转手卖向市场的时候,并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而是大幅加价到每吨2500元以上,甚至更多。

如此,盐业公司的利润就由每吨170元左右暴涨到每吨1650元,那么利润也由3000万变成了6亿6千万!

天下所有暴利行业和食盐专营相比,只能望之兴叹,拍马也赶不上。

如果仅仅是以上事实,还不足以让李丁山愤慨并且怒不可遏,毕竟是国家政策,谁也奈何不了。但在李丁山研究了相关数据之后,却发现了一个更令人愤怒的事实,燕省每年调拨计划是40万吨左右,作为优质的产盐大省,沿渤海一带的盐田完全可以满足本省的用盐需求,但燕省却每年都要从齐省和安省调配20万吨以上的食盐。

结果就导致燕省的盐田荒废,盐田工人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得不到,负债累累,机器闲置,锈迹斑斑。更令人气愤的事实是,并非燕省的盐的质量不行,而是另有内幕。

燕省是著名的产盐大省,是国内第二大产盐区,然而燕省市场上的食盐,一多半来自齐省和安省。虽然也经中盐燕省公司分装,算是正规渠道的食盐,但在没有完成省内调拨计划之下从外省调盐,其实和私盐没什么区别。

只不过是在合法的外表之下行不法之事罢了。

为何宁肯让燕省的盐田荒废,也不肯照顾本省盐田,非要从外省调配?齐省还好说,也是海盐,而安省的盐大多是井盐和矿盐,未必符合燕省百姓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