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出发啦(第3/3页)

相比这个时代的火炉,张恪搞出来的最大特点就是加装了炉箅子,所谓炉箅子就是在炉膛和炉底之间的隔层,有空隙能够落下烧完的灰烬,还能增强空气流动,让燃烧更加充分。在火炉的上面还有两个相对的耳朵,可以放置烤架,十分方便,完全符合张恪的设计。

就靠这玩意了!

张恪满意的笑道:“刘伯伯的手艺没说的。”

“哈哈哈,手艺放一边,关键还是你的图纸给的好,画的也详细,都不用费工夫!”刘铁匠笑着蹲在炉子的前面,指着里面说道:“尤其是这个炉箅子弄得好,轻便灵活,省了三斤多铁料,本钱降下来了,炉膛的空间也大了,烧水做饭都特别快,别说蒙古人会喜欢,就是大伯也想留一个自己用。”

乔福早就对这个炉子感兴趣了,听到刘铁匠的说法,更是趴在地上,看了又看。

“恪哥,难为你怎么想出来的,又灵巧,又方便,我们打猎的时候带一个,保证方便多了!”

看着上蹿下跳,手舞足蹈的乔福,乔桂咳嗽了一声:“老二,什么都想要,还不知道有多少呢,现在卖钱才是紧要的。”

“对,先弄银子。刘大伯,快说说吧,究竟造出了多少啊?”

“嘿嘿嘿,小子,过来看看就知道了!”

张恪也非常的好奇,跟着刘铁匠到了旁边的屋中,一铺大炕上面,堆满了炉子,看样子少说有二十几个。乔福顿时把眼珠子瞪得溜圆,惊骇地问道:“刘大伯,这是三天做的?你别是变戏法骗我们吧?”

刘铁匠哈哈大笑:“会变戏法的不是我,是张二郎!要不是二侄子让我把工序分开,也不会做的这么快。老汉只负责烧铁水,老大做模子,老二灌制,老三打制烤肉的架子。我们爷四个愣是三天赶出了半个月的活!就凭这个主意,来年开春做锄头镰刀的时候,大伯少说能多卖十几把!”

匠人最看重的就是手艺,分工在后世当然不算什么,可是在明朝绝对是非常先进的东西,刘铁匠父子看向张恪的眼神完全不一样了,简直就像是半个师父。

“二侄子,就凭着你的指点,这些炉子就白送给你了!”

刘家父子是帮自己忙,张恪哪里会占他们的便宜,急忙说道:“刘伯伯,以后少不了麻烦您,要是送给我,下回赚钱的事情,小侄就没脸找您了!”

刘铁匠稍微一愣,感慨的笑道:“二侄子是厚道人,大伯就祝你们一路顺风,多赚银子回来,好好气气万百川!”

大家欢笑着动手把铁炉子搬了出来,刘铁匠一共做了十九个炉子,扣除三个有裂缝的,还有十六个,加起来一百多斤,一驾爬犁肯定拉不动。只能将两驾都让出来,衣服归了乔桂背着,干粮和酱牛肉张恪扛起。

乔福撅着屁股推爬犁,人喊狗叫声中,这支最简陋的商队乱哄哄的踏上了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