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 大乱斗(二)(第2/3页)

王在晋听着,渐渐神色凝重,呆坐在椅子上。

他最担心的就是张恪,出于对武将的提防,王在晋暗中没少调查张恪,不过他发现这个年轻人虽然权力越来越大,有些作为也非常出格,但是好在一颗心都放在对付建奴上面,是不可多得的帅才。

王在晋渐渐调整了态度,他秉承着七分用,三分限,绝对不冲突。尽量利用张恪的才华对付建奴,同时又留着几手,防备他超出控制。

不过王在晋知道,张恪势力惊人,若是驾驭不了,这把利剑就会反过头伤到自己!

“唉,肖干,何止是老夫,就连王总督也是一样。”

王化贞呆呆瞪大了眼睛,问道:“怎么?连王象乾老总督都要走?”

“嗯,孙承宗嫌我们碍事,都要赶走了!”王在晋说着,一拳砸在了桌面上,顿时拳头一片青紫,却浑然不觉。

自从孙承宗到了辽东,他就和王在晋起了矛盾,王在晋和张恪的想法一样,把防线建在大凌河,出了大凌河,则采取重点防守策略。

辽东精兵在野战可以勉强和鞑子一拼,若是鞑子举国前来,则节节抵抗,最后在大凌河决战。

这个方略兼顾守城和野战,正好能合理分派军需粮饷,深得王在晋的欣赏。

可是孙老师的见识则不同,他力主要多修城堡,最好一直修到三岔河,甚至修到沈阳城!

城池修到哪里,就光复哪里!

可是修城要人手,要砖瓦木料,要银子。孙阁老大笔一挥,就从辽东抽调民夫,十万十万的抽,更有甚者,还把用在野战部队的军饷拿来修城池。

王在晋几次和孙老师争吵。两个人闹官司,蓟辽总督王象乾也得到了报告。

而此时王象乾和孙承宗也闹了起来。他们俩的矛盾集中在蒙古人身上。

重建大宁都司之后,汉蒙混杂,贸易不断,偶尔也发生小冲突,所幸有张峰坐镇,全都扑灭了,没有太多的损失。

可是孙老师得到报告之后,就果断下令,要停止和蒙古人的贸易。

这下子可把张峰气坏了。头疼脑热的小病,孙老师愣是按照癌症治。停了贸易,受损最大的是辽东的毛纺作坊。而且几十万的蒙古人没了生路,必然造反,到时候大宁都司烽火连天,张恪部署的温水煮青蛙的策略又失败了。

张峰只能请求老总督出面,就这样王象乾和孙承宗也吵了起来,官司打到了京城。

王在晋干过户部,兵部。工部的差事,早年更是在地方历练,经验丰富。而王象乾是隆庆年的进士,整个万历朝都和军事打交道。威震九边,无人不知。

他们两个都算得起大明少有的军事专才,按理说朝廷该听他们的意见,可是偏偏官司都输了。要一起卷铺盖卷滚蛋,怎能不让人心寒!

王化贞此时都傻了,辽东经略走了。蓟辽总督也不再设置了,辽东说了算的就剩下督师孙承宗了,他这个巡抚还有什么办法啊!

“部堂大人,你上书我也上书,一起辞官,朝廷如此有眼无珠,这个官做的也没意思!”

“肖干,不要胡来!”

王在晋低声吼道:“肖干,辽东谁都可以没有,唯独你不能走!”

“我不过是巡抚而已,民政糊里糊涂,军务更是一窍不通,换了别人说不定更好!”

“不可能的!因为一个人——张恪!”王在晋吐出了压在心头的两个字,他缓缓说道:“肖干,你和定辽侯关系密切,有你在就能周旋调和,若是你走了,谁能劝得住张恪。到时候文武相争,谁还有心思守卫辽东啊,难道你忍心看着大好的基业废了不成?”

一番掏心掏肺的话,总算是把王化贞说动了。

他像是泄了气的皮球,瘫坐在椅子上,啪啪拍着脑门。

“部堂大人,照孙阁老这么搞下去,只怕到时候我也没有本事劝住张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