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倾轧小时代(第4/12页)

自秦朝赵高死后,阉人政治死灰复燃,再次登上历史舞台。一个可怕的时代,就此拉开序幕。

石显和弘恭,前者为济南人,后者为沛人,跟汉高祖刘邦同乡。俩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苦难历史:他们俩年轻的时候,都因为犯法被施了宫刑。天无绝人之路,俩人都进了宫,从基层干起,因为工作上表现优秀,分别升了官。

同样是宫刑,司马迁发愤著书,写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史记》。但不是每一个被割了男根的男人都能成为司马迁。古今中外,司马迁只有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而,条条大路通罗马,成不了司马迁,还可以混点别的。他们俩之所以能迅速发家,都有一个看家本领,那就是法律学得很是到家。

曾记否,秦朝大太监赵高,走投无路时投机取巧学了法律,甚至还当了秦二世的老师。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赵高。任何专业,学得精还不行,想混得更好,就必须学得炉火纯青,无人可比。

不过,江湖高人多,行业竞争剧烈,想混出头,仅跟别人比拼还不行,必须得有个好运气。赵高当时能够窜上历史舞台,仅是专业过人,那是不够的。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机遇。很好,上天让他碰上了混混秦二世。石显运气也不赖,他竟然碰上了两个贵人,一个就是他的上司弘恭,一个是他的上司的上司刘奭。

刘奭才当上皇帝不久,弘恭就死了,于是中书令的职位就让石显来接了。更叫人兴奋的是,石显很受刘奭赏识和信任。信任到什么程度呢?竟把大大小小的事,都交给石显代办去了。

在刘病已之前,除了冒出了个混账大王刘贺,汉朝的皇帝基本上都很敬业。亲自批阅奏章,按时开会,那都是他们的必要功课。当然,皇帝工作压力大,偶尔偷偷懒,出去打打猎,或者在后宫办宴会喝酒,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到了刘奭这一代,一切全变了。石显之所以能够有机会代皇帝批改国家作业,不为别的,只因为刘奭很懒。一个“懒”字说他,好像还不能说明问题。有时候,他的确想改作业,可都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刘奭身体不好,常年虚弱。作业天天有,身体却一年不如一年,改不动了。于是乎,刘奭动了一下脑筋,反正是作业嘛!自己改不了,可以请人改嘛!

请人办事,那都是要给人家好处的。但是刘奭不一样,他那作业,即使别人倒贴好处给他,也未必能有机会替他当枪手。原因很简单,这些奏章,关乎国家大事,怎能乱来呢?必须找一个靠得住的人来办。

刘奭是这样想的:要改他作业的人,能力必须具备,背景必须单纯,也就是没有朋党之交。这样的人,去哪里找呢?刘奭想了半天,对了,石显不就是最好的人选吗?

石显长年忙于宫中事务,少与外界那些乱七八糟的人接触,再说了,他法律专业出身,精于业务,选用此人代改作业,靠谱。

本来,刘奭身体不行,多少也是可以干点活的。但是他决定,一切事务交付石显代办。事实上,刘奭这不是全部偷懒,而是将有用的时间,都投入到另外一个火热的事业当中去了。那个事业,就是音乐艺术。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与艺术打上交道的皇帝,多数都是误国误民的家伙。如果要列一个因为热爱艺术而耽误了治国之道的中国古代皇帝名单,刘奭应该是靠前的了。当然,汉朝在他手里没有毁去,但是他开了一个极坏的头。

刘奭十分信任地把作业交给石显后,又十二分放心地玩他的音乐去了。这时,却苦了石显,但是石显却苦中作乐,苦得不亦乐乎。

消息很快就外泄了,百官得知汉朝政府事无大小,刘奭都把它委托给石显办了,纷纷倒向石显。仿佛一夜之间,石显名声雀起,说话掷地有声,大家都听他的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