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有个性的皇帝(第7/10页)

弘历能行

彪悍皇帝雍正去世了,在去世之前他最担心的问题是:弘历这小子能行吗?

我们不要责怪雍正,能人都这样,因为自己太厉害,所以对别人都不怎么放心。雍正去世前的心情跟一代雄主唐太宗的心境非常相似。

贞观二十三年四月,唐太宗病危,紧急召集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些元老进宫,对他们说:“太子仁懦,这个大家都晓得,我怕一口气喘不过来,将来这孩子被人欺负,你们替我好好照顾他……”

知子莫若父,李世民太了解李治了,幸好他自信自己对老臣们不错,他们应该不至于欺负自己的儿子。但作为一个乾纲独断的皇帝,把江山社稷交给一个懦弱无能的人,就是至死也不能完全放心。

雍正也是这样的,在他生前就经常批评乾隆过于仁宽。乾隆即位之后,就着手改变父亲的治国方针,将刚猛调整为刚柔并济,充分说明雍正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幸运的是,仁慈只是乾隆的表面,或者说一面,在乾隆骨子里深深藏着凶狠残忍的一面。

当乾隆的兽性被激发起来时,这条龙并不比雍正更温柔,是的,雍正,你真的没必要担心,安息吧!

在没有法治的年代,拨乱反正几乎是那些深受不白之冤的人唯一的出路。

第一个吸引乾隆注意力的人是杨名时,杨名时在当时名气颇大,不仅官声清廉,也是个理学内行。大家知道,乾隆很钦佩那些有学问品格又高的人,像杨名时这样在雍正朝承受不白之冤的人,他是不会错过的。

在乾隆召回杨名时之前,杨名时以戴罪之身在昆明待了七年,当乾隆发出一道上谕:“杨名时为人诚朴,品行端方,皇父在京时原欲召令来京,未曾降旨。”对政治敏感的人立即意识到,政治的风向标正在发生变化,新的政治风气即将到来。

那么,杨名时究竟是怎么得罪了猛龙雍正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必须提到雍正朝的名臣李卫。在大家印象中,李卫是个勇敢任事的好官,敢做敢当,不畏权贵。这些看法都对,但不是李卫的全部。李卫也是人,也有阴暗的一面。全祖望、卢文昭、彭绍升这些人说杨名时之所以倒霉就是因为李卫在背后说他坏话,在雍正朝的密折中确实可以发现李卫中伤杨名时的奏折。李卫用了诸如“徇私”“欺罔”这些词语,并没有罗列杨名时不法的证据,这就给人党同伐异的感觉。

杨名时被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跟雍正唱对台戏,雍正打算一展身手,挽救数千年的吏治颓风,杨名时却不买账,经常批评时政。

雍正四年七月,也就是李卫打小报告后的两个月,雍正降了一道谕旨,指责以杨名时为首的五位督抚虽然名声不错操守还行,但是做事八面玲珑,四面讨好,总想做“好好先生”。雍正号召这些人向勇于任事、雷厉风行的田文镜和李卫等人学习。杨名时如果能认识到“错误”,“虚心”向田文镜、李卫等人学习,可能后来就不会挨整,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但心气甚高的杨名时做不到,他公开对上谕进行反驳,还含沙射影地讽刺田文镜、李卫这些人。可想而知,雍正有多愤怒,他痛斥杨名时死不悔改还嘴硬。雍正从杨名时的反驳中感觉到他对自己的不满,从此以后对杨名时的印象跌到谷底。雍正五年,他对鄂尔泰说:“杨名时这个人太可恶了,朕五年来对他以诚相待,没想到他狼子野心还不改,丝毫没有一颗感恩的心。朕整治科甲积弊的时候,杨名时挺身而出,居然充当反对派领袖的角色,一字一言含讥带讽。”

雍正对杨名时恨得咬牙切齿之时,痛骂道:“杨名时这种人不过是假道学,实系真光棍(跟今天的意思不同,光棍意指无学问无品德),简直是个名教罪人,国家害虫。如果不灭了他嚣张气焰,科甲的积弊就没法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