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千古一病文字狱(第8/10页)

这么一来,徐述夔的仕途就此堵死,甚至此后不得参加进士考试。心灰意冷的他回到了家里,专心写作,以此来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徐述夔打算这辈子过一种书斋生活了,他特地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别致的小楼作为书房。这个小楼很奇特,中间是一根大柱子,在柱子上端辟了两层,其他的梁柱都是嫁接在大柱子上的,所以整栋楼看起来就像是一把雨伞。楼梯是在外面的,在楼的下面有回廊和天井,种着许多梅树,环境确实不错。

徐述夔在这里读了一辈子的书,也写了一辈子的书,直到乾隆二十八年去世,终年六十岁。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诗集和小说,其中有《一柱楼诗》《快士传》《五色石传奇》《八洞天》等作品。

在徐述夔生前,这些书都没有拿去出版,乾隆二十八年,他的儿子为了纪念他,把他的遗作拿去出版。万万没想到居然惹来了大祸?

徐述夔的书中到底写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东西呢?

首先我们说说他的诗集,在诗中有这样一些句子,譬如“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举杯忽见明天子,却把壶儿抛半边”等,这些句子确实有对清代失望,怀念明代的意思。

《快士传》是一本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落榜文人,在书中作者细致地描绘了落榜文人的那种痛苦和无奈。书中也提到文字狱。这部小说文字优美,情节曲折,算得上是佳作。

其他的作品“逆情”不是很大,徐述夔的作品是非常丰富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然后到图书馆里借他的书看看。

怎么就给盯上了呢?

有人猜测,徐述夔给小楼取名为“一柱楼”是有深意的,“一柱”便是“易朱”的意思,由此推测徐述夔有反清复明的思想。当然也有人说,徐述夔取这个名字是想表现自己鹤立鸡群、卓而不类。这些看法都只是猜测,即使徐述夔真有“易朱”的意思,也不能根据这个楼名给他定罪。

徐述夔的儿子徐怀祖刊发了父亲的书籍后,还到处送人,在出版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人争相购买徐述夔的书籍。连江南诗坛泰斗沈德潜也赞不绝口,沈德潜跟徐述夔在同一年考中举人,两人虽然交往不是很密切,但也认识。他亲自为徐述夔写了一篇传记,称赞徐述夔人品和才华双绝,是天下读书人学习的榜样。

这桩文字狱是在徐述夔书籍出版十四年后爆发的,究竟是如何引起乾隆的注意呢?

原来徐述夔的家乡有几个望族,徐家就是其中之一,但是跟蔡家的关系很不好。两家经常闹矛盾,对簿公堂。乾隆四十二年,徐述夔的儿子徐怀祖去世,蔡家这时想赎回以前卖给徐家的田。徐怀祖曾经花了两千四百两银子从蔡家买了几顷的土地,当时是公平交易,愿买愿卖。

没想到蔡耘的堂兄蔡嘉树考上监生后,忽然要赎回田地,借口这块地里有他们家的祖坟。赎回也没问题,出价要合理,但蔡家只肯出九百六十两。不升值也就算了,你还贬值,谁卖啊!徐怀祖的儿子徐食田和徐食书很为难,他知道这是蔡家故意要敲诈他们。

蔡家在这个时候敲诈不仅仅是因为徐怀祖过世,更主要的是乾隆的禁书政策越来越严厉。蔡嘉树看过徐述夔的书,知道里面有文章可做。所以他威胁徐家,如果不把田让给自己,就告官。

徐食田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他觉得与其被蔡嘉树勒索要挟,不如主动将祖父的作品呈给官府。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有据可依的,乾隆颁布了谕旨,只要在两年的限期内交出禁书,可以免掉私藏禁书的罪名。

蔡嘉树敲诈不成,岂肯罢休,便去东台县县衙告发徐述夔书中有悖逆的话。县令不敢做主,立即送到江苏书局。江苏书局那边又把书退回来了,让他们标上“违碍”的句子。与此同时,东台县县令在判徐蔡两家的官司,把有祖坟的十亩田拨给蔡家。但蔡嘉树仍不满足,这距离他的期望还有距离,他甚至认为县令偏袒徐家,准备一举将徐家和县令一起告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