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甲午战争挥之不去的痛(第3/5页)

日本在朝鲜的行动引起了西方列强的警惕,他们担心日本的扩张政策会影响他们在远东的利益,所以西方列强一起对日本施压。这反而引起了李鸿章的错觉,李鸿章觉得只要列强能帮助中国,日本一定会退让的。李鸿章这一疏忽可不是小事,让中国军队疏于备战,真打起来措手不及。

说实话,在这件事情上,光绪比李鸿章的感觉更敏锐,他觉得事态远远比李鸿章所想象的要严重,他给李鸿章下了一道圣谕:“现在倭寇的气焰越来越嚣张,朝鲜被他们胁迫,岌岌可危。千万不要指望列强对日本的劝说,那些都是空的,中国和日本的决裂就在眼前。你督练海军这么多年,应该比较了解日本人吧,希望你能审时度势,尽快备战,不要等到战争爆发后匆忙应对……”

李鸿章在心里是比较看不起光绪这个黄口小儿的,他觉得姜还是老的辣,光绪懂什么,日本肯定不敢跟中国开战的。

五月二十八日,光绪召见军机大臣,当着军机大臣的面表示自己站在主战派一边,还说慈禧太后也主张打一场。李鸿章心想,你们这娘俩知道什么,海军的钱都被老佛爷给花光了,这仗怎么打都是输。

六月十五日,光绪在上书房召见翁同龢,翁同龢告诉他朝臣的意见是一面增兵一面协商。

光绪沉吟片刻说:“如果日本撤兵的话,我们可以跟他们谈判,如果他们不撤兵的话,免谈。这也是皇太后的意思。”

翁同龢:“这个老臣知道。”

慈禧确实是主战的,因为在慈禧的眼里,日本不就一个弹丸小岛吗?泱泱大清打败它就像摁死一只虱子。当时,正好是慈禧六十大寿,慈禧反倒希望早点开打,把日本打败后,自己再来祝寿,那简直就是双喜临门啊!

当天,翁同龢带着军机大臣联名上奏,坚决主张对日宣战,在宣言中,翁同龢的签名排在第一,他还为此十分自豪。整个中国只有李鸿章一个人心里清楚,中国如果跟日本开战,必败。但是全中国都陷入了主战情绪中,李鸿章根本无力跟潮流抗衡。在光绪的一再催促下,他只好备战。

“即使凶多吉少也只能这样了。”

激烈的海战

1894年7月23日,日军直接冲进朝鲜皇宫,将国王李熙捉住,然后逼迫他宣布朝鲜脱离清朝,从此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中国的军队必须尽数离开朝鲜。

两天后,也就是7月25日,日本海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域突然袭击中国的军舰。不宣战就开打,非常符合日本军队的做事习惯。8月1日,中日两国正式向对方宣战,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然而,这次战争有一个非常吊诡的地方。本来两国交战是关系民族存亡的大事,理应全国人民都很关心才对。可惜真实情况完全相反,慈禧正忙着给自己做寿,朝中大臣的眼光都盯着慈禧的大寿上面。中国的老百姓呢更不关心战事,打赢了打输了跟自己关系不大,再说了,李中堂那么大本事,难道还打不过小日本。

李鸿章太悲剧了,他很早就料到是这个结果,这场仗一定打不赢,黑锅肯定得自己背。

甲午战争最激烈的一场海战就是威海卫保卫战,这也是最后一场海战,指挥这场战役的便是袁世凯的好友丁汝昌。北洋海军在威海卫港口内有26艘战舰,1895年1月20日,日军大将大山岩率领两万五千名日军在荣成的龙须岛登陆。30日,日军进攻威海卫的南帮炮台,当时驻扎在南帮炮台的清军只有三千人。日军在付出重大伤亡代价下,终于拿下南帮炮台。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等于是先夺取了威海卫后军的后方基地,丁汝昌坐镇的刘公岛顿时成为孤岛。

日军对刘公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水陆两路的日军先后对丁汝昌发起了八次强攻。期间,日军联合舰队司令多次用高官厚禄诱劝丁汝昌投降,丁汝昌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2 月10日,“定远号”弹药用完了,舰长刘步蟾下令部下将舰船炸沉,以免被日军缴获,全舰官兵以身殉国。第二天,一些将领产生了投降的意识,要求丁汝昌带着大家投降,丁汝昌非常生气,走投无路之下愤然自杀。12日,船上的美籍洋人浩威伪托丁汝昌的名义写了一份投降书,送到日军军舰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