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李鸿章之位置(第2/3页)

进一步来谈论这些,越是古代那么掌有权势的大臣就越多,越是近代那么掌有权势的大臣就越少。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大概是有权势的大臣数量的减少和增长,是与专制政治体制的进化成相应比例的,而中国的专制政治之所以会那么发达,其中有两大原因:一点是因为教义禁锢和束缚人们思想,另一点是因为封建君主的统治和管制。孔子鉴于周代末期贵族跋扈的弊端,思考遵奉一个至高无上的君主,以此来安定天下,因此对权在朝臣的现象痛心疾首,著述立言,反复再三地阐明思想。汉朝建立后,叔孙通、公孙弘这些人改进儒家思想,以此来树立君主的权威。汉武帝推行儒家六艺,罢黜百家,一心通过这些措施来教导天下百姓,尊卑的分辨日益严格,由此世人才开始把权臣当作是政治治理上的弊端。从那以后的两千多年来,都把这种思想作为国民教育的中心内容。宋代的贤良之士更是大肆发扬它的影响,此思想的基础更加牢固。凡是缙绅知识分子和上流人士、洁身自好的人等,没有不战战兢兢的。这种思想既然已经深入人心,自然能够消除那些枭雄心中飞扬跋扈的想法,被束缚在名教里乖乖遵规蹈矩。汉代的诸葛亮,唐代的汾阳,还有近代的曾国藩、左宗棠,甚至是李鸿章,他们的行为处事都是拜这一思想所赐。再说历朝历代的君主,学习借鉴兴盛和灭亡的原因,思考修补挽救的方法,所采取的办法一天比一天缜密,所以贵族把持大权的现象到了汉代就消失殆尽,没有了。汉代的光武帝、宋代的宋太祖对待功臣,俸禄等待遇都十分丰厚,却解除他们的兵权;汉高祖、明太祖对待功臣,铲除自己心中怀疑的人,灭杀其整个家族。虽然他们宽容度、忍耐度的做法不一样,但是通过削弱他人权力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样的思想都是一样的。到了近代,天下都统一为实行郡县制,得到土地不再通过世袭,内外彼此之间都互相牵制,况且天子还手拿长鞭,像对牲畜一样使唤他们。即使担任侍中高官十年之久,即使开疆拓土千里之大,一纸圣旨早上传下,傍晚就会立即解除印绶,束手就擒,任人摆布,和普通百姓没有什么两样。处于重要地位的人没有几个能够幸免的,他们只能用不要持有过重的权力、保证能够全身而退来劝诫和勉励自己了,这岂是一定比古人性格善良吗?也就是大势所趋,被现实逼迫的罢了。因为这两个原因,狡黠圆滑的人都会有所顾忌,不敢放肆,天下稍稍得以安宁一些。洁身自爱的人,心中常常怀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不想使自己处于受人猜疑的境地,即使事关国家大事,就算明明知道这件事的意义并且应该当仁不让,也不敢力排众议,忤逆君主之意使自己处于风口浪尖之中。有一句谚语是这么说的“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全朝廷的所有官员都是遵守这个原则的,这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这个行为准则的由来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

等到了本朝,又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本朝廷曾经是东北的一个部落,崛起发达,入主中原,凭着数十万的外族人,驾驭着数万万主流民族的居民。他们不可能不存在满汉之分,势必要分出你我彼此,是现实的形势所致使的。滇、闽、粤三地曾经任命投降的将领作为知府,却形成尾大不掉朝廷难以控制的局面,朝廷竭尽全力加以改变后,威权才开始完全被朝廷控制。此后这两百多年来,只有满族的官员可以成为权臣,而汉族的官员里没有掌握权势的大臣。

像是鳌拜,像是和珅,像是肃顺、端华这些人,差不多可以和前朝的权臣相比的,他们都是满族人。统计每次军队军事行动,像平定三藩,平定准噶尔,平定青海,平定回部,平定哈萨克布鲁特敖罕巴达克爱乌罕,平定西藏廓尔喀,平定大金川以及小金川,平定苗族,平定白莲教、天理教,平定喀什噶尔,出兵十几次,用的都是旗人的军队,任用亲王贝勒或者满族大臣来率领军队。日常的情况,朝廷内部的重要职位,外派委任的地方主官,汉族人只是凑数补充而已,对于政事没有什么发言权。比如顺治、康熙年间的洪承畴,雍正、乾隆年间的张廷玉,虽然职位很高,个人声望很大,然而实际上只是一个摆设而已,有名无实。剩下的百余号同僚,更不值得一提了。所以说咸丰帝以前,将帅、丞相等这一类的重要职位,汉人从来就没有当上过(将领里有一两个,也是加入满族的汉人)。等到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发动起义,赛尚阿、琦善这两个大学士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率领着八旗精兵远征,拖延贻误了战机,令敌方扩张了实力,到这时才开始知道旗人军队不能用,委派、任命汉族人执掌军事,于是就从这里开始了。所以金田一战,实际上是满、汉两族权力削弱和增长的最开始的重要关头。等到曾国藩、胡林翼在湖南、湖北起兵,成为平定江南的中坚力量,即使这样,朝廷仍然任命正白旗的官文大臣,以大学士的头衔当钦差大臣。在当时的情况,朝廷虽然不得不依靠重用着汉族人,然而怎么能一下子就对汉人推心置腹呢?曾国藩、胡林翼费尽心思取悦朝廷派来的官文,每当有军事上的事情上奏朝廷时,一定会让他领头签署。遇到论功行赏的事情,或者向朝廷上报胜利的消息,也一定要等到官文过目后才发出去,这种形式上的谦虚虽然值得敬佩,他们的良苦用心也是很可怜的。试着去读一读《曾文正集》,自从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曾国藩就战战兢兢,好像有芒刺扎在背上一般坐立不安。就算是曾国藩这样学识渊博、修养深刻的人都是这种感觉,更何况是李鸿章这个自信力还不如曾国藩的人呢。所以我才说,李鸿章所处的地位,是和诸汉的霍光、曹操,明代的张居正,和与他时代相近的欧洲、美洲、日本等所谓的立宪君主国家的大臣们,有着迥然不同的地方,是当时的形势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