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投闲时代之李鸿章(第2/7页)

民埝。民埝是滨河的河堤,为什么叫它民埝呢?因为是百姓们自己所修,由政府负责保养、看守,是现在黄河最重要的河堤。民埝距离河流远近都不一样,有的就在水流的旁边,有的离水有三四里,当时修造是任意修建的,并没有什么准则,甚至它为何弯曲也让人很难理解,捉摸不透。它的高低或者是厚薄,每个地方也都不一样,有的比现在的水面高出九尺,有的甚至高出了一丈五尺,还有的高出沙滩五尺到八尺不等,高出河堤外面的地方也有九尺到一丈五尺,都不相等。它的堤顶有的宽二丈四尺,有的宽三丈六尺,新修筑的埝比较厚一些,忽高忽低,忽厚忽薄,它的收坡的斜直也不相同,各自有各自的特色。对民筑堤坝的维护也没有那么周密,民埝被水冲刷的地方有好多处,也没有立刻就修理好,日积月累,积年累月,虽说不至于塌陷,不过也差不多了。民埝都是用非常松的淤土做的,并没有什么胶泥,地基打得也不深。即使有胶泥的地方,也很容易就被冲刷出来。埝顶可以禁受住大车、坐车、手推车在上面行驶,车子碾出的车辙非常深。过路的人或者在堤坡上上下下,或者是在堤坝的低处穿越。堤上修筑民居,也没有对堤坝进行加宽,或者是培厚。凡是这些行为都是最容易损毁堤坝的了。查阅西方各个国家的资料,他们都是在堤坝的土坡上面种青草,不怕费事,不惜花钱,原因是草根对于保护堤坝有极大的帮助。这些地方的堤坝都不种草,一两处偶尔有草,也会被百姓拔除干净,甚至还要连根拔起。据说他们是把这些带回去用来烧锅,或者是喂牲口,他们不知道没有草的话,堤坝很难保住,而堤坝很难保留住,那么水患之灾很快就会来了。愚昧的百姓不懂得这一点,他们的行为是令人鄙视的。耙草的农具最容易损坏堤坝了,应该明令禁止,不准百姓们使用,这也是保护堤坝的一个方法。等到草被拔走后,堤坝被耙弄得松了,大风刮起来的时候,堤坝上尘土飞扬,于是堤顶就会越来越低,堤身也会越来越薄,这种农具的害处不也是很大吗?沿河的堤坝,有的已经种上了柳树,柳树成荫,也有刚刚栽种上的,只有几尺,柳树的根部最能固堤,应该在沿河的堤岸一律都栽上,并且还要设法保护,不准人随便攀登和折枝。在柳树的旁边并排种上藤,会更加坚实。柳条和藤条都可以编埽,使用埽护堤堵口,比秸秆那些材料坚固得多,而且还可以随处就地取材,不需要再出钱去买,一举两得,没有比这更妙的了,为什么还不这样去做呢?

大堤问题。大堤是公家所修筑的,距离民埝非常远,远近处处各不相同,而且有很多弯曲的地方,怎么想都想不明白。现在这个大堤虽然有,但就跟没有没什么区别,反正不能指望它。大堤上的居民住所鳞次栉比,都建成了村落,即他们取大堤上的土来修筑他们的房子,这样导致大堤现在残缺不全。而且过路的地方,都被弄得和地上一样平,甚至被破坏出一个大口子。堤上和坡上也有好多种麦子的,这些都十分损害大堤。河水暴涨的时候,民埝都会决堤,大堤也没有不崩溃的。大堤宽的地方,它的堤顶处有三丈六尺,高一丈二尺到一丈六尺不等,然而完整的非常少。听说杨史道口大水在民埝决堤,竟然能流出来一条小清河,淹没村庄,给居民们带来很大的危害,实在是因为大堤有旧的口子没有修好,所以才使水有缝隙,能够流出来。询问河官为什么大堤的缺口没有堵上,他回答说了是因为百姓不愿意,今天要是开始修大堤,那么上千名村民一定会围起来阻止我们等这些话。由此可见修大堤不仅没有益处,而且还不合民意。大堤的外边有非常多的居民,有的是数百户的居民,他们就组成了一个村子;有的是四五家居民,他们自立门户,或者是自己修筑围堤来防护,或者是修建高埠来居住,大部分都是预先作为防水的。村子外边周围的地方,都是肥沃的土地,居住的人会在周围耕耘,来维持自己生活。除此之外还有斜堤拦坝,都是用来保住这个村子的耕地的。然而它们被损坏的程度也都和大堤差不多。如果民埝有了危险,这些肯定也靠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