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瑞(第2/11页)

人民是爱戴海瑞的,他做了半年多应天巡抚(应天府今南京,巡抚是皇帝派遣到地方,治理一个政区的行政长官,巡抚有弹劾地方官吏之权,有指挥驻军之权,权力很大),罢职的时候,老百姓沿街哭着送别,有些人家还画了他的像供在中堂里。死在南京右都御史(中央监察机关的长官)任上的时候,百姓非常哀痛,市面停止了营业,送丧穿戴着白色衣冠的行列,夹着江岸悼祭哀哭的百里不绝。

他晚年到南京做官,被御史(监察官)房寰弹劾,也就是汪有典所引的十六字罪状,引起了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的公愤,提出抗议,向皇帝写信申救。吏部办事进士顾允成、彭遵古、诸寿贤这三个人代表这一批人说:

南直隶提学御史房寰本论右都御史海瑞,大奸极诈,欺世盗名,诬圣自贤,损君辱国……朝野闻之,无不切齿抱愤……不意人间有不识廉耻二字如房寰者。

臣等自十余岁时即闻海瑞之名,以为当朝伟人,万代瞻仰,真有望之如在天上,人不能及者。

瑞剔历仕,含辛茹苦,垂白之年,终不使廪有余粟,囊有赢金。

瑞巡抚南畿时,所至如烈火秋霜,搏击豪强,则权势敛迹,禁绝侵渔,则民困立苏,兴水利,议条鞭,一切善政,至今黄童白叟,皆雅道之。近日起用,海滨无不曰海都堂又起,转相告语,喜见眉睫。

近在留都,禁绝馈送,裁革奢侈,躬先节俭,以至百僚,振风肃纪,远近望之,隐然有虎豹在山之势,英风劲气,振江南庸庸之士风,而濯之以清冷之水者,其功安可诬也。

说他们在十几岁时就知道海瑞是当代伟人,万代瞻仰的人物。海瑞做了多年大官,可是生活朴素,头发白了,没剩什么粮食,也没剩什么钱。做巡抚作为像烈火,像秋霜,打击豪强,有权势的人安分了,禁绝贪污,老百姓可以喘一口气了。兴修水利,贯彻一条鞭新法,这些好事,到现在地方上的老老小小都还想念他。听说海都堂又来了,人们互相告诉,非常喜欢。在南京,他禁止送礼,裁革奢侈,带头节俭,做出榜样,整顿纪纲,远近的人看着,有虎豹在山之势,英风劲气,像一股清冷的水,把江南庸庸碌碌的士风都改变了。这样的功绩,谁能抹杀?

房寰的攻击海瑞,把朝野的人都气坏了。想不到人世间有不识廉耻像房寰这样的人!

据后来另一营救海瑞的徐常吉的揭发,弹劾海瑞的房寰是什么样人呢?官是提学御史(管教育的监察官),人呢?是个大贪污犯。海瑞看到南京官员作风拖拉,偷懒,很不像话,下决心整顿,依明太祖的规矩,把一个犯规的御史打了一顿。御史们怕极了,想法子要赶走这个厉害上司。房寰借出外考试学生的机会,让儿子和亲家大收贿赂,送钱多的就录取,名声极坏。怕海瑞弹劾,先下手为强,就带头反对海瑞,造谣造得简直不像话。

乡官(退休居乡的官僚)是反对海瑞的,因为乡官恨他为百姓撑腰,强迫乡官把侵占的田地退还百姓。

大地主是反对海瑞的,因为海瑞一辈子贯彻一条鞭法,依新法,徭役的编派,人丁居四分之一,田粮居四分之三,农民人口多,大地主田地多,这样就减轻了贫农和中农的负担,大地主占地多,按地完粮,负担自然相应加重了,这怎么能不恨?海瑞一辈子主张清丈,重新丈量田地,把大地主少报的隐瞒的田地都清查出来了,要按地纳税,这怎么能不恨?

现任官员也不满意海瑞,因为赋役银两实行官收官解以后,省去一道中间剥削,百姓虽然得些便宜,衙门里却少了一笔收入了,连北京的户部(管税收、财政的部)也很不高兴。海瑞坚持“此事于各衙门人诚不利,于百姓则为甚利”。至于禁止贪污、送礼,直接损害了现任官员们的利益,那就更不用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