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牙山湾海战,清军强舰不战而逃(第5/6页)

军官回浪速舰汇报去了,大海上一片宁静,所有人都在等待着那个平时沉默寡言的人——东乡平八郎的决定。

东乡平八郎的选择有两种:一是按原计划强行将高升带走;或者令高升号返回大沽。但东乡平八郎做出的却是第三种选择——开炮!将这艘毫无还手之力的运兵船击沉!“这是一艘英国籍的船。”手下人提醒他。

“那么让欧洲人立刻离船。”东乡平八郎平静地回答。

“欧洲人立刻离船!”浪速舰上的信号兵向高升号打出旗语。

英国船长和外籍船员这时连哭的心都有,因为——他们离不了船。他们都已经被船上的清军用步枪押住了。

所有人又在等着东乡平八郎的反应。李鸿章租用英国籍的轮船运兵,就是赌日本人不会开炮,现在,轮到东乡平八郎出牌的时候了。

“开炮。”东乡平八郎平静地回答。

高升号沉没

十几门大炮开火的同时,鱼雷也飞向高升,甲板上的清兵拿起手中的步枪射击,然而距离太远,子弹只能在海面上打出一朵朵水花。

高升号很快进水倾斜,向海底沉去。

东乡平八郎命手下救起落水的外国人,清军开枪射击阻止,日本人最终只救起了英国船长、大副以及轮机手三人。30分钟后,高升号全部沉入海底。

这条载有一千多人的船上,最终活下来的人只有257人,都是侥幸逃生,有的在海上漂流几天后被路过的军舰和轮船救起,有的游回了岸边,还有两名清军游到了附近的一座荒岛上,当了40多天的野人后才获救。

而其余的871名清国官兵和62名船员全部葬身海底。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升号事件”。它的悲剧是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两个:主帅李鸿章的侥幸和前线将领方伯谦的怯弱。一艘满载千名士兵驶向前线地带的运兵船,在两个国家即将要打起来的时候,竟然故意没有军舰护航,孤零零地航行在大海,以为挂着米字旗就是护身符,而相遇的济远也对它不管不顾!

高升号沉没的同时,辎重船操江号也在秋津洲号的逼迫下束手就擒,饷银、军火连船带人一起成为日军的战利品。

而驶回牙山湾出发地的广乙,因舰体被炮弹损伤严重,在浅滩碰到礁石搁浅,林国祥只得下令放火烧掉广乙。林国祥和士兵们从朝鲜辗转回国,途中他们遭到日军扣留,在写下“永不参与清日战争”的保证书后,回到国内。

只有一路狂逃的济远安全地回到了威海基地。对于方伯谦来说,他的逃跑行为并不是从遇到日本军舰开始的,而是在得知日军在汉城发动政变后开始的,他扔下仍在卸兵的第二艘运兵船,开出了牙山湾,在遇到第三艘船高升号时,不仅没有承担护卫作用,甚至连警示信息也没有发出。方伯谦似乎故意让高升成为浪速新的攻击靶子,好抓住机会逃跑。从这点来说,方伯谦不仅是一个能力上失败的将领,还是一个人品上失败的将领。

在战前给李鸿章上书中,方伯谦展现了作为一个有国际眼光的谋士的功能。然而,有谋者未必有勇,好的谋士和出色的军事将领之间,不仅不能画等号,连约等号都画不成。

这一切的差别,来源于两个字:勇气。

谋士可以夸夸其谈,将领需要的却只是抽刀一战。在仗打起来之前,好的谋士可以满嘴跑火车,嘴上轻言生死,真正打起来却很可能跑得比谁都快,而好的将领却不是这样的。

好的将领可能临战而惧,却在战时无比勇猛,更有破釜沉舟、放手一搏的勇气。

方伯谦无疑是属于没有勇气的人。他在牙山湾海战中展现的不是一个勇将的素质,而是一个逃跑大师的素质。

自从火器成为人类战争的武器之后,人们常常会问:战场上还需要那种英勇吗?其实无论武器如何先进,最后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是人,这一点和以往任何战争并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