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日本间谍的结论:大清全民腐败!(第6/9页)

从牙山湾到大东沟,清国两次海上运兵,都遭到了日本联合舰队的截杀,这就是谜底。那时候没有军事卫星,而这些潜伏的间谍,就是日军的卫星。

而在这之前,已经有一个级别非常高的军人觉得只在国内听取情报不过瘾,在1892年日本对清国战争的各项准备基本完成后,他决定亲自前往清国走上一趟,过过当间谍的瘾,同时也亲自核实收到的各类情报。

他就是前面提到的陆军中将、参谋本部副总参谋长——川上操六。

日军副总参谋长亲自潜伏

1893年,川上操六来到朝鲜,侦察了仁川、汉城,然后从仁川乘船到烟台,再到直隶总督衙门所在地天津,在这里,他住了下来。

在天津的川上操六密令日本驻北京公使馆召集潜伏在华北地区的所有日本间谍人员分为两组:一组从山海关陆路徒步走到天津,沿途核实清国陆路军营、炮台、道路情报;另一组走海上,从塘沽乘帆船沿海岸线一路北上,沿途核实清国海防情况,并为日本舰队寻找一个可以直攻北京的登陆点。船上的这些人每天只能航行几海里,因为每发现一个可能的登陆点,他们都要下水去摸,记录海底是泥沙还是岩石,有没有暗礁。

这项工作进行了一个月。在这一个月期间,川上操六自己也没有闲着,他摸进了天津机器制造局、天津武备学堂刺探情报,还爬上了北塘炮台,查看炮台状况,北塘炮兵甚至就在他的眼皮底下做军事演习。

在核实了所有的情报和过完做间谍的瘾后,川上操六安全地回国了。一名副部长级别的军官在眼皮底下潜伏了一个月,李鸿章没有丝毫的察觉,清国其他政府部门也没有丝毫察觉,当清国朝廷高调地说要防备日本的时候,日本人并没有言语上的回应,却开始了暗中的潜伏!

清国之败,败于全民腐败

清日战争中日本间谍的故事基本讲完了,其实精彩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大家熟悉的战前日本早已经截取了清国驻日本公使馆电报密码,总理衙门和公使馆之间的往来密电全部被日方破译,使得清国在战前的外交斡旋上极为被动。日军获得密码的方式可以用我们现在熟悉的一个词来概括——钓鱼法。

日本外交部先用完整的中文向清国驻日本公使馆提交外交文件,使馆工作人员正好觉得这很省事——如果是日文还要翻译,于是他们把这个文本用密码向总理衙门发出,而日军用预留的中文底稿一比对,密码就这样被破译了。

真是防不胜防啊。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只要他们处心积虑,这是很可怕的。

而接下来要讲述的,是揭开之前那个问题的谜底了:除了军事方面的原因,清国为何会如此溃败?

日本人早已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正是因为有这份答案,日军才敢以八万兵力去赌清国的百万之军,不顾一切地发动战争,不顾一切地要打进北京!

回到日本的宗方小太郎在接受睦仁的接见后,他找了一个安静的住所,开始整理他在清国潜伏10年的情报,他把这些情报写成了两份总结性的报告。

在第一份总结性报告中,宗方小太郎强烈反对当时欧洲人正在鼓吹的“清国威胁论”,虽然清日战争刚刚打响,但他预言清国一定会失败:“天朝(指日本)加兵之日,亦是胜利即来之时”。

原因是:“大清之败,乃败于全民腐败,而非一人之过。”

宗方小太郎分析,洋务运动后,清国虽然在表面上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但“腐朽的风气源自明末”,全民丧失信仰,社会风气江河日下,所追求不过金钱、享受之事。在此风气之下,每个原本有良知的人都是可能的腐败者。“观察一个国家也和观察人一样,应当先‘洞察其心腹’,然后再‘及其形体’。”而清国的问题正是“人心腐败已达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