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 1592(下) 第十五章 巨星的再临(第5/5页)

日本人傻眼了,怎么一场雄狮扑兔的歼灭战,现在却变成猴子偷桃了?朝鲜军趁机发起了猛烈攻击,在攻击中,另外一位日军统领毛利元政被打落下水。尽管他很快就被救起,但两位指挥官相继阵亡的流言如同瘟疫一样瞬间传染了整个舰队。

群龙无首的日军完全搞不清状况,无心恋战,纷纷向后撤去。李舜臣还嫌他们不够乱,竟顺风纵火,就这么一口气打沉了三十条船。剩下的在毛利元政带领下仓皇后撤,头都不敢回一下。

李舜臣真回来了,而且比以前还可怕!

周围观战的老百姓都发出阵阵欢呼,没有什么比这种现场直播更提升士气的法子了。战争结束以后,三百多条船呼啦把朝鲜军给围住了,箪食壶浆,庆祝胜利。

战争结束以后,全罗海面为之一清。受胜利的鼓舞,老百姓们纷纷报名参军,朝鲜水军在短短时间内激增到八千人。

人是有八千了,可粮食不够八千人吃,船也不够八千人坐的。

怎么办才好呢?李舜臣想了一个特别绝的主意。这主意咱们现代中国人看了一定倍感亲切:设收费站。

李舜臣宣布,以后凡是在三道海域活动的民船与官船,都必须得有海路通行帖,没有的就是奸细,船要没收,人要下狱。想要申请通行帖很简单,到李舜臣的军港拿东西换,最好是米,铜铁木材等建筑物资也可以。大船要三石米换一张通行帖,中船二石,小船一石。一个多月就聚敛了一万多石。

鸣梁海战是一场漂亮的胜利,但如果我们深入去分析的话,就会发现,这实际上是一场象征性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海战。

这一场大战中,李舜臣以极微弱的兵力击退日军舰队,宣告了自己的复出,而且击毙了日军主帅来岛通总——他是整个侵朝战争中日军阵亡的最高级别大名——让日军上下都为之震惶,极大地鼓舞了明、朝联军的士气。

但心理层面的优势,取代不了现实战略的劣势。

李舜臣是个出色的将军,他从不因为胜利而自大。他清楚地认识到,鸣梁大捷是一场凭借运气与勇气的胜利,不可能指望每个日本将领都像来岛通总这么冲动突前,这种胜利模式不可复制。

整个鸣梁海战日军损失船只不过三十多艘,不过是总兵力的一个零头,来岛通总的阵亡对于日本水军指挥序列来说,也不是不可弥补的损失。拿孱弱的朝鲜水师去跟日本大舰队拼人品和运气,这不是李舜臣的风格。

所以在鸣梁之后,日朝水师的悬殊比例与战略态势并没有得到扭转,日军固然惩于李舜臣的威名,不敢轻易西来;李舜臣也缺少东进的实力,只能退到古今岛,继续积攒力量。要在几个月内造出足够的战船,训练出足够多的水战精兵,即使对李舜臣来说,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在接下来爆发的蔚山之战中,朝鲜水师无所作为;而且日军在整个万历二十六年大半年时间里,釜山-对马-九州这条生命线通行畅通,没有受到什么大的干扰,以至于邢玠不得不从广东千里迢迢地调动大明水师前来助战。

事实上,一直到战争结束,朝鲜水师也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平,跟壬辰战争中的成就相比,逊色了许多。

这都要怪元均,不怪李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