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死斗(二)套路,都是套路(第2/3页)

比如,刚刚宋天官拿出湖广黄州府尹言的奏章。举例子。而卫尚书,却是给出一个修补一条鞭法漏洞的方案。这明显是技高一筹。

卫尚书在朝廷中的口碑是:能臣。换言之,属于技术性官僚。再加上他户部尚书的身份,他说可以解决谷贱伤农这个问题,大家首先是相信他,继而才是探讨具体的问题。

这里需要额外多说几句卫尚书观点里面的门道。

所谓的银贵谷贱。看过叶圣陶先生《多收了三五斗》的文章,大体都应该明白。就是丰收的时候,粮食价格很低,换不了几块银元。

这不是一个经济现象:供应大于需求。而是社会现象。这是盘剥。是统治阶级利用“权力”对被统治阶级的盘剥。

几千年来,农民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他们所有的收入,都是种地所得。叫做土里刨食。而收入只能在粮食丰收时兑现。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农民需要借贷,应付他们在粮食收获前的日子。

而对于奸商们而言,这个时间窗口,就可以利用起来,做一个剪刀差,剪羊毛。平常借贷时借货币,丰收时,压低粮食和货币的兑换价格。

王安石的青苗法,就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但最终没能解决。

所以,一条鞭法,规定粮食丰收时,交银子,对农民而言又是一重盘剥。反对者,并非都是乱来,确实有缺陷,被人钻了空子。国人的小聪明是最擅长钻空子。

卫尚书说,他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铸银币。

从历史渊源来说,中国每一个朝代,都会铸造铜币。汉唐宋时期,简单的说,可以说是铜本位。中国缺铜。而明朝时,海外白银大量流入,实际上,货币已经变成银本位。

雍治天子神情微微一动。他对卫弘的感官一直都不错。所以,在国库空空时,要卫弘掌管着户部,倚重他的能力。将小黄门递上来的图样看了看,道:“传给诸卿看看。”

在群臣传阅“袁大头”时,户部左侍郎赵侍郎拱拱手,开口道:“下官有一事不明,请卫大人解惑。铸银币如何解决银贵谷贱的问题?”

殿中群臣,有人心中暗骂一句“真无耻”。傻子都看得出来,赵侍郎在给卫弘当托。这个时候,说的越好,越得天子赏识。越容易在竞争中领先啊!

礼部左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曾缙暗中叹口气。他刚才心里后悔给卫弘抢先一步,现在看来,卫弘做了周全的准备啊!

卫弘成竹在胸,答道:“银贵谷贱。若是流通的银子很多,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答案有点似是而非。

宋天官看了身边的卫弘一眼,哂笑一声。卫弘在忽悠啊!但是,不要以为满朝的大臣,就看不出其中的奥妙!吏部左侍郎戴显宗正要出列。

这时,工部右侍郎杨建天说道:“以八分银铸一钱银币,工部可以做到。但是,下官还是不明白,请老大人解惑。铸好的银元如何流通天下呢?银元流通天下,又如何保证百姓手中有呢?”

雍治天子插一句,道:“嗯。卫卿如何解释?”

卫弘时年六十一岁,身形微胖容貌略显苍老,这和他担任过布政使有关。地方主官,操劳的事情太多。但,苍老的容貌,更增他的官威。

卫弘向天子行礼,朗声道:“陛下,个中缘由极其的复杂。臣学识有限,难以说的简单明白。臣请陛下召贾环询问。臣亦是从他那里得知此法。”

“哦……”

武英殿中,一片哗然。满殿的大臣都在交头接耳。纠察御史管都管不过来。

峰回路转啊!

套路,都是套路!

赵侍郎给卫尚书当托,毫无疑问,武英殿中反应快的人已经明白,工部右侍郎杨建天同样在给卫尚书当托。杨侍郎和贾府交好啊!满朝皆知。

红楼原书第七十八回,有人请贾政寻秋赏桂花,贾政带贾宝玉、贾环、贾兰三人前往。贾宝玉晚上回来说:这是梅翰林送的,那是杨侍郎送的,这是李员外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