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乱成一锅粥(第4/10页)

彭城里的鱼石哪能挡得住晋国的进攻?没几天就全部缴械投降。晋国把这一批俘虏全都带了回去。

艰难的霸主

晋国觉得参加彭城之战,来听他们号令的只有那几个小国,觉得这个文章题目很大,但内容实在不够爽,因为那个齐国没有来。于是,又高调宣布,齐国这次不把霸主的命令当一回事,就是不把大家的利益当一回事,就是自绝于人民,诏大家都打过去吧,让他立即自绝于人民。

齐国人早上醒来时,突然看到诸侯的大军出现在他们的城下,听到集体高喊打倒齐国,也慌了起来,知道现在晋国真的得罪不起,忙跑过来做了一次深刻的检讨,说以后一定听霸主的话,霸主叫打谁,我们坚决打谁。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还派他们领导的接班人太子光过去当人质。

这时,晋国再一次统一了诸侯国的思想,觉得完全可以把这个舞台的规模搞大一点。于是,就决定拿那个郑国开刀。

当年六月,晋国首席大臣韩厥亲自带着大军向郑国开展军事行动,要狠狠地收拾一把这个流氓国家。郑国虽然有爱搞事的胆量,平时一觉得无聊,就一点儿不计后果地到处惹事,可哪撑得住以晋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打过来?

多国部队的大军直接开到外城,然后在洧水那里抓住郑国的步兵,猛扁了一通,把郑国打得不敢再探头。

晋国仍然觉得不满足,大军浩浩荡荡地通过郑国的土地,直接进入楚国的领土焦、夷以及陈国的境内。

晋国这时确实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韩老人家在前头牛哄哄地让在大军横冲直闯,不分国界地到2处跑,晋悼公和卫献公则带着另一支部队在戚地那里,做前方部队的后援。

楚国这才知道,以前想占这个便宜,实在是脑子进水运转出来的。这时看到郑国不断地向自己呼救,如不出兵,恐怕以后连个盟国也没有了——现在楚国的市场本来已经十分有限,要是郑国再被晋国玩完,成为晋国的一部分,楚国以后就更加动弹不得,因此,不管怎么样,也得先救一下郑国。

楚国并没有直接派着大军杀到郑国那里,而是再拿宋国来欺负一下。这时,郑国也派部队夹击宋国,取得了一个成果——夺取宋的犬丘。

郑成公觉得很爽。可他的爽还没有退下来,他那个身体就被重病打垮。

在他病得很重的时候,他的得力助手子驷对他说:“老大,现在咱们郑国有点儿吃不消了,还是改变立场吧。”

郑成公却坚决反对:“楚共王以前为了咱们郑国,连眼睛都给人家射瞎了。咱没有理由背叛他啊。”这哥们儿还真够意思。

子驷也够意思。

郑成公说完这句很够意思的话后就死掉了。子罕和子驷就成了郑国的实际领导人。

大家这时都已经觉得这个苦真的不能再吃下去了,都纷纷向新的最高层提出,还是脱楚入晋好啊。好多少倍?至少好五倍。

可子驷反对,他反对不是为他自己反对的,而是帮那个已经死去的郑成公反对的。大家见状也没有办法了。

郑国那些大夫没有办法,但晋国却有办法得很。

按照韩厥同志当初提出的战略要求,就是通过救宋来把这个国际事务不断地做强做大,通过跟楚国和郑国的摩擦来再一次把诸侯集中起来,把霸主的大旗举得更高。他们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想把哪个国家彻底打倒。所以,在把国际事态的规模搅大了之后,虽然部队不断地紧逼着郑楚两国,但那双眼睛却死死地看住诸侯国,看看他们对自己的态度。

这时,晋国的前线指挥官荀锜召开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如何把郑国长期有效地控制住,如何削弱楚国的力量,免得这个没有文化的国家再次挑起事端。鲁国的仲孙蔑建议,在虎牢关上进行一次基础设施大会战,建造一座城,然后在那里驻扎国际维和部队,长期监控郑国,防止郑国再倒向楚国。那个巫臣——你还记得吧?就是那个带着夏姬私奔的家伙——提出个战略性的建议:“楚国哪次都敢于向中原文明国家叫板,是因为他们后方太稳定。所以,咱们应该在他们的后方打主意。吴国就在他们的后方。咱们最好派人过去,跟吴国取得联系,叫他们无聊的时候不断地骚扰楚国,让他们烦死。这样一来,楚国就没有能力过来帮郑国了。郑国还敢采取那个骑墙政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