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连横与合纵(下)(第2/13页)

这时,秦国又有一个牛人冒泡出来。

这个牛人叫司马错。据说是司马迁同志的八世祖。

这哥们儿也被划于纵横家的队伍里——反正现在是纵横年代,谁不会点儿纵横业务,谁就混不下去。虽然纵横家似乎是战国时代的产物。其实,现在的政客大多都是纵横家。我们几十年前,把地球划成三个世界,我们是属于第三世界的。我们要求第三世界联合起来,还真的可以贴上合纵的标签。

司马错从何时开始在秦国混,连他的子孙司马迁都搞不清楚。

这哥们儿可能天生低调,或者说,是个最有耐心最会抓机会的人。他看到张仪锋芒太盛,自己要是跑出来,除了给对方当陪衬之外,没有别的作用。于是,他就等。只要你还折腾,你总有马失前蹄的时候。

他等啊等,终于等到机会来了。

这时韩国高调伐秦。

按道理,秦国肯定大兵冲出,把韩国猛打一顿,然后划走一块地皮。

可又一个消息传出来:秦国南面的巴国和蜀国正在开打,而且打得你死我活。

事情的过程是这样的:蜀国很想把巴国拿下,但又怕另一个小国苴国跟巴国联合起来。于是,就先进攻苴国,想把苴国干掉后,再搞定巴国。苴国却知道,如果光凭苴国单独奋斗,没几天马上就变成亡国奴。于是,他们请巴国帮忙。到了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国家都知道那个唇亡齿寒的经典故事。巴国连个会议都不开,就立即决定救苴国——救苴国就是救巴国。哪知,蜀国实在太强悍了。两国仍然打不过蜀国。

苴国领导人一看,看来得请更强的外援了。

现在苴国四周更强的外援只有秦国和楚国。

当时的地理态势是,秦国和巴蜀之间并不连成一片,中间隔着汉中。而汉中是楚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楚国老早就想拿下巴蜀了。可苴国很讨厌,他们硬是扼守着剑门关。楚国先后多次用兵,但都在剑门关前止步。所以,楚国对苴国很恨。鉴于此,苴国是不能请一直要把自己一扁致死的楚国当外援的。

于是,只有秦国了。秦国虽然也不是什么文明国家,但秦国与巴蜀中间隔着楚国的汉中,只有一小部分土地与自己相连,战胜蜀国后势必离去。如果不走,就将陷入巴蜀和楚国汉中郡的包围。请他们来,风险就大大的降低了。而且以前为了抵抗楚国,苴国曾经跟秦国签定过秦苴保安条约。这个条约不但适用于对楚国,也适用于对付蜀国。

于是,苴国和巴国的使者就这样满怀希望地带着光荣的使命来到秦国。

哪知,蜀国的使者也同时到达。

蜀国是想跟秦国建立友好的联盟关系,以便秦国不会出兵帮苴国。

双方的愿望都很良好。秦惠文王的态度也很和蔼可亲,分别满意脸笑容地收下他们送来的礼物,然后举行仪式,送他们回国。

双方使者离开咸阳的当天,秦惠文就召开了个紧急会议,讨论是先跟韩国玩,还是先去收拾巴蜀?

巴蜀很容易收拾,但道路太难走,部队在山间纵林里奔跑,多少天才可以来回一趟啊。而韩国又很讨厌。可要是打了韩国,拿下巴蜀之机就没有了。机会一失,就时不再来了。

秦惠文王很矛盾。

张仪说,先打韩国。理由?

张仪当然有理由,而且看起来是天大的理由:

我们首先跟魏国和楚国搞好关系,让他们不支持韩国。于是,我们就可以放心地把部队开到黄河、伊水、洛水一带,拿下新城、宜阳,压制周王都,然后压迫周室拿出九鼎天下版图。然后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些诸侯国哪个敢不听?这可是成就王霸之业啊。这样的王霸之业,是大事业。我们为什么要去理那些少数民族的国家?花那么多的精力跟他们玩?那就太小儿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