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叶昭之威(第2/3页)

居延人自然是人人叫好,但冷静下来的居延王很清楚,自己是不可能承受得住来自西部鲜卑和北匈奴的怒火的,因此干脆向大汉称臣,城池也不要了,直接接受了叶昭的所有条件,献出居延城所有权,举家迁居长安。

白给的城池,叶昭没理由不要,至于西部鲜卑和北匈奴,如今正好是关中那些精力旺盛的军队无处发泄的时候,若他们真敢来,叶昭不介意花些时间跟西部鲜卑还有北匈奴好好玩儿玩儿,是以毫不犹豫的接受了居延的归顺,直接点了几名长安书院刚刚毕业的学子前往居延城接手居延城。

新任的居延守将是赵统,也是赵云的长子,赵云还没投奔叶昭的时候就已经出生,后来赵云投了叶昭,举家跟随叶昭入了汉中,后来成都书院成立,赵统也到了治学的年龄,便被赵云送进了书院,成绩不算顶尖,却也中规中矩,一身武艺得了赵云真传,倒是不错。

而居延县令,名为王仁,是一名农家子弟,属于专精人才,最擅长的就是治理。

两人年纪差不多大,都想干一番业绩,一个想要给父亲看,一个要光耀门楣,所以一上任,就积极统筹,安稳民心,训练军队,等着大干一场。

北匈奴和西部鲜卑也确实来了,就当两人以为会有一场大战的时候,却愕然的发现,西部鲜卑和北匈奴在看到居延城头的大汉王旗时,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撤兵。

两边加起来四五千号人,一箭没放,气势汹汹而来,走的却十分干脆,让已经准备好大战一场的赵统和王仁有些反应不过来,这些人究竟是来干嘛的?

虽然这一仗,让王仁和赵统有些意外,但对于居延百姓来说,这是第一次见识到汉家天威的恐怖,往日里极尽嚣张的鲜卑人跟匈奴人,看到汉家王旗,竟然连屁都不敢放一个,而最重要的是,居延城如今彻底成了汉家城池,他们以后也是汉民了,不用再像以前一样胆战心惊的过日子了。

不少居延百姓,丝毫没有亡国的悲哀,反而万分感激居延王献城,将他们带向光明。

而居延王的主动归降,可不只是一座城池那么简单,日勒、删丹、氏池、屋兰这些都是张掖治地,但这些年随着汉室对张掖掌控的不断衰弱,敦煌、酒泉、张掖的蜀地纷纷自立称国,名存实亡,如今眼见大汉声威重现,加上居延王的带头作用,一个个纷纷上表称臣,愿意献出城池,重归大汉治下。

这些地方昔日都是汉家疆土,百姓也多有汉家血统,文化也是汉家文化演化而来,如今重归大汉,融合上,难度不大。

一个居延王的主动归附,带来的却是张掖一下子从之前的光杆司令多了七八个城池,这些城池,只要经营得当,足矣养活华雄的西域都护府,而不必叶昭这边每年耗费大量人力去运送粮草,自然也令叶昭麾下不少对重建西域都护府迟反对意见的官员闭上了嘴巴。

杠杆车也因为张掖稳固的缘故,派上了用场,首先开始大规模用的,却并非军队,而是往来西域的商贩。

这种东西,可以节省大量的马力,而且速度也不比靠马托运差多少,在叶昭外放出一百辆试用版之后,便被商贩们购买一空,而后便是朝廷的大批商队开始利用这杠杆车向西域运送大量的货物,同时从西域带回来各国土产销往叶昭治下的各州。

除了稳定性差以外,比如转向困难,空间不足的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实验数据送上来,不断给改良,神工营陆续推出改良版售卖给商贩试用。

让叶昭意外的是,马良曾设计出类似轨道的东西,来解决稳定性差的问题,不过限于如今材料的问题,没有足够坚实的材料能够大量制作木轨,木质轨道也不能长时间使用,至于用铁,造价太贵,而且这么长的距离,容易丢失,最终这个方案被打掉了,而后马均又以一些布帛塞上一些絮包裹车轮,以此来减震,虽然效果不佳,但总归是有些效果的,之后马均更是建议叶昭以水泥铺设一条贯通长安和张掖之间的水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