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07章 商会模式(一)(第2/3页)

总之,楚国的内部问题还是挺严重的。

当然,这一切与赵弘润无关,他自然是希望楚国越乱越好,除非暘城君熊拓已经稳当当可以坐上楚王的位置,否则,他会不遗余力地暗中支持暘城君熊拓与其那几个兄弟内争,通过诸楚国公子的内争,内耗楚国的底蕴,为魏国争取强盛的时间。

话说回来,赵弘润如今手中的渠道的确蛮多的,也容易遭人眼红。

“魏川贸易”、“商水走私”、“博浪沙河港”、“祥符港”,以及工部正在修建的“梁鲁渠”,不可否认,肃王赵弘润尽管在朝廷暂时还未形成势力,但是他却掌握着这些贸易渠道,而这也正是户部为何默许他赊欠庞大债务的原因。

眼下还只是三川与楚国,而待等“梁鲁渠”修成,到时候的贸易圈子更是不得了,东边的鲁国与齐国也将加入到魏国的贸易对象行列。

川雒联盟,臣服的是肃王赵弘润。

商水郡,那是肃王赵弘润的封邑。

博浪沙河港,那是冶造局修建的。

祥符港,亦是冶造局修的。

梁鲁渠,是肃王赵弘润提议,并且由工部与鲁国负责合力修建的,而工部与冶造局的关系,好到合穿一条裤子。

只要从这几点入手,赵弘润那位三叔公赵来峪,要说服一些贵族世家投奔肃王一党,实在不是什么问题,毕竟这几个地方所组成的水运贸易,其背后的利润实在是太庞大了。

不过话说回来,既然那些贵族世家前来投靠,也就意味着赵弘润最起码也得分人家一点汤头,不能再像之前三川贸易最初时那样不留情面,暗中使坏。否则,凭什么让对方来投靠?

七月初九的那一日,赵弘润被自荐当做说客的赵来峪说了半日,最终应下了这件事。

倒不是赵弘润被赵来峪说服了,而是他在思考一个问题:当初他在“三川贸易”中大力支持平民商人,可平民商人为何会失败?

不得不说,赵弘润一直以来都希望能壮大魏国本土的民间商人力量,但让他感到失望的是,民间商人能壮大的,真的没几个。

记得想当初,他有意让成皋关的大将军朱亥拒绝国内的贵族商人前往三川,给了民间商人快一年的发展机会,甚至于又说服户部倒贴钱来支持哪些民间商人,可截止到如今,已成规模的民间商人有几个?

没几个。

针对这方面的事,赵弘润曾派青鸦众打探过,这才得知,最初那批获利的商人,坚持到如今的寥寥无几:有一个“陶洪”,如今已成为定陶县的巨富,还有一个安陵魏人“文少伯”,也成为了安陵县的巨富。

可除此以外呢?

大浪淘沙,剩下的寥寥无几,更多的仍然是各地方的名门望族。

这个局面,等同于是失败了,而且还是惨败。

其实事实上,赵弘润当初也考虑过这个可能性。毕竟那些民间商人,大多是曾经家境不佳,当这些以往苦惯了的人忽然得到一笔庞大的钱财,他们自然会迷失,膨胀、自大,贪图享乐,用本来可以继续当做本金作为壮大财力的钱财,购买豪邸、添置侍女,热衷于享受,可当他们回头再看一眼雒城时,雒城已没有了他们存在的空间。

(注:其实历来许多民间起义就败在这一点。一开始都做得不错,可几乎每次打到中场,起义军的领袖层开始学着他们本来要打倒的对象那样贪图享受,结果在下半场就彻底完蛋了。比方说太平天国。其实有很多起义,都输在下半场。为何?因为很多人只想着“推翻”,却没有去考虑“推翻后旧势力后该做什么”,这也就是所谓的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不得不说,当初那批人,几乎有九成绊倒在这一步,自认为赚到了庞大的钱财,却不知,这所谓的庞大钱财,对于真正的巨富来说,仍是九牛一毛而已;他们本来有机会成为富甲一方、富可敌国的巨富,但是一时的迷失,则让他们错失了这个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