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7章 久违的日常(二)(第2/3页)

虽然彼此关系并没有变化,但意义出现了不同。

而“治国”,指的即是效力于国家的意思。

这一点,对于赵弘润来说意义不大了,毕竟他当初年仅十四岁时就已率军出征为国效率,而如今更是名满天下。

但是按照祖制来说,贵族子弟只有年至弱冠之龄后,才能有资格效忠国家,大概是类似“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意思。

不过话说回来,除了赵弘润、赵弘宣这对兄弟外,赵氏对于其他的宗族子弟还是比较严格的。

打个比方说,无论是长皇子赵弘礼、雍王弘誉、襄王弘璟、燕王弘疆、庆王弘信,这些位赵弘润的兄长真正为国效力时,皆是在二十年之后,而赵弘润的堂兄,比如俨王爷的长子赵弘旻,他在宗府任职也是在冠礼之后。

再比如赵弘润的七王兄、熙王赵弘殷,他在年满十五搬离皇宫辟府之后,就闲在府上。

祖制如此。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比如赵弘润,由于他在十四岁时就率军出征打败了楚国暘城君熊拓的十六万大军,魏天子与宗府在这一点上就对他放宽了许多。

至于赵弘润的弟弟桓王赵弘宣,则情况又有些特殊,他是因为被当时尚且是东宫太子的赵弘礼推荐,否则,赵弘宣还能过五年王室贵胄的悠哉生活,直到满二十岁后,才有机会参与国事,根本无可能在年纪还不满弱冠的情况下,就执掌像北一军这样十万人编制的军队。

说白了,这是长皇子赵弘礼让给赵弘宣的机会。

当时,给他戴冠的三人,分别是三叔公赵来峪、成陵王赵燊,以及赵弘润的一位岳父——乌娜的生父,川雒联盟的族长之一,青羊部落的大族长阿穆图。

赵弘润最希望给他戴冠的长辈,六王叔赵元俼,不知什么原因,笑着摆摆手,婉言推辞了此事,以至于被成陵王赵燊抢了去。

对此,赵弘润深感遗憾,毕竟在他心目中,六王叔赵元俼的形象等同于父亲,尽管近些年来,他逐渐了解了亲生父亲魏天子赵元偲,父子关系逐渐变得亲密,但这份亲密,仍旧无法超越他与六王叔赵元俼的感情。

就像小孩子憧憬自己的父亲一样,当初不受魏天子宠爱时,赵弘润所憧憬的,便是六王叔赵元俼,六叔的洒脱豪爽、六叔的玩世不恭、六叔的宾朋遍及天下,都深深地吸引着赵弘润。

几乎没有人讨厌六王叔赵元俼,甚至于,就连韩人都对这位六叔尊敬非常,谁能想象?

因此,赵弘润非常希望六王叔赵元俼能给他戴冠,但不知为何,六王叔赵元俼笑着推辞了,只是在后来说了一番嘉勉、鼓励之词。

因为这件事,赵弘润事后询问六王叔赵元俼,后者微笑着给予了解释,大抵是希望通过冠礼,加深他赵弘润与三叔公赵来峪、成陵王赵燊、以及川雒联盟的关系。

这个解释,赵弘润将信将疑。

他总感觉,六王叔之所以婉言拒绝的原因,并未是出自这个。

仿佛,六王叔是在顾忌什么。

遗憾的是,六王叔赵元俼并不是能通过察言观色就能看穿其内心的人,既然他不说,赵弘润也只好将这个疑惑埋藏在心底。

反正,六王叔不会害他,这一点赵弘润是坚信的,毕竟两人的感情,比父子之情更加深厚。

至于“祭祖”,则是给予赵弘润祭祀祖先的权利,也就是说,在祖先的眼里,赵弘润这个小辈已经长大成人,能够肩负起祭祀先祖这样重要的事了。

这是有一定政治意义的,最直接的就体现在宗府,除了赵弘润这个个例外,只有得到了这个权利的人,才有资格在宗族之事上发话,否则,连参与的资格都没有。

而冠礼之后,赵弘润在肃王府再次宴请宾客,庆祝正式成年。

期间,像成陵王赵燊、安平侯赵郯、三叔公赵来峪,六王叔赵元俼,青羊部落的族长阿穆图,以及临洮君魏忌、繇诸君赵胜,还有工部、冶造局等人,纷纷出席送上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