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决议北伐(上)(第2/3页)

一个吕布,一个徐州,尚且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现在要对付的,可是袁氏家族、以及河北四州,难度高上十倍不止,另外吗,兵凶战险,刀剑无情,谁敢说此战必胜,谁又敢说毫发不伤?

“袁氏残暴不仁,荼毒生灵,河北四州人心,早已丧失殆尽,丞相出兵北伐,上符天意,下顺民心,乃是正义之师,必然是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不过吗,天下之事,需要顺时而动,时机成熟,一帆风顺,时机不到,步步艰辛,下臣以为:北伐之事,尚不成熟,不可轻举妄动,理由有三条……”

尚书令-荀彧离席上前,先以大礼参拜,而后用最客气、最委婉的语气,反对出兵北伐,起码现在不行!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官渡之战,袁氏损兵折将,狼狈而逃,可是树大根深,实力不可小觑,丞相出兵北伐,路途遥远,人困马乏,敌军以逸待劳,又有城池可守,未战先得三分胜算,此一不可也!

官渡大战,我军战死八万有余,钱粮消耗不计其数,至今没有恢复元气,丞相出兵北伐,恐怕粮草、军饷、民夫,难以供应及时,一旦后援不继,必然影响战事,甚至功败垂成,此二不可也!

河北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又有匈奴、乌丸、鲜卑为害,丞相要想成其全功,我军必然倾巢而出,到了那时候,迁延岁月,后方空虚,南方的孙策、刘表、张鲁、刘璋之辈,必然趁虚而入,偷袭许昌城,我军腹背受敌,进退两难……此三不可也!

明知不可为而行为之,此智者不取也,还望丞相修文治、练兵马、积粮草,三年五载之后,待到兵强马壮之时,再行出兵北伐,必然一举成功!”

说完意见之后,荀彧以头触地,长跪不起,希望曹操收回命令,荀攸、满宠、毛玠、刘晔几位大员,同样上前跪倒行礼,他们也是反对出兵的!

平心而论,荀彧的三条意见,句句在理,乃是老成谋国之言,受到大部分文臣支持,就连摩拳擦掌的武将们,也逐渐动摇起来了,他们想建功立业,不是出兵送死,既然胜算不大,何必强行出兵,过几年太平日子也好呀!

“嗖!……嗖!”

萧逸、郭嘉,一文一武,两大辅臣,一直在静心聆听,对于荀彧的意见,也是十分赞同的,他们私下讨论过,现在出兵北伐,困难实在太多了,胜算只有五成,如果修养几年,再出兵北伐,胜算就有八成了!

问题是,明知胜算不大,他们却不能反对,曹营集团兴旺发达,靠的是上下一心,精诚团结,尤其是曹操、萧逸、郭嘉三人,总是不谋而合,共同进退,如果三人出现分歧,造成集团内部不和,可比打败仗更可怕呢!

再说了,曹操是丞相、是岳父大人,萧逸、郭嘉是臣下,是乖巧女婿,无论什么情况下,他们必须支持岳父,就是有反对意见,也只能私下进谏,决不能公开反对!

萧逸、郭嘉是领头羊,他们不公开表态,其余的文武重臣,大都选择了沉默,是否出兵的问题,顿时陷入了僵局!

“文若此言差矣,河北黎民百姓,深受袁氏荼毒,翘首以待王师久矣,老夫身为汉相,统领正义之师,讨伐叛逆之贼,必然无往不胜,何必迁延岁月,失了百姓之望呢?

出兵北伐之事,老夫心意已决,断然不会悔改,谁敢再有异议,那就犹如此案……喀嚓!”

说话间,曹操拔出倚天宝剑,狠狠的斩在书案上,顿时一分两半、轰然倒塌,一股杀戮气充满了会议室,也让群臣不寒而栗!

平心而论,曹操有明主之风,对于臣下的意见,总是虚心纳谏的,今日一反常态,以武力震慑群臣,强行通过决议,却有不得已的苦衷,三年五载太长,自己只争朝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