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灶王爷过梓潼关!(第2/4页)

……

“我的傻三哥呀,这天下乌鸦一般黑,什么州牧、天师、皇叔,都只顾争夺地盘爷,谁管老百姓死活啊?

倒是听人说,北方现在安稳了,老百姓们有田种、有饭吃、有衣穿,赋税征的也很少,如果有机会,真想回关中老家了,比蜗在这里强百倍!”

老兵田五走了过来,他是徐三的同村人,年纪还要大两岁呢,两个人一起耕田,一起养蚕,又一起抓了壮丁,称的上难兄难弟了。

当初村里一起从军的十二个人,几场大战下来,战死三个,残废三个,逃跑了四个,其中一个抓回来,当逃兵砍了脑袋……只剩下徐三、田五两个人了,感情自然更加深厚!

不同的是,徐三是土生土长的巴人,田五却是祖籍关中,当年董卓作乱、暴虐无比,很多关中百姓为求活命,都迁移到了汉中、巴蜀居住,田五就是其中一员,而益州的百姓里面,四成以上都是北方流民。

现在情况又不同了,在曹操、萧逸的治理下,中原大定,百姓安居,生活水平直线上升,巴蜀却乱成了一锅粥,天灾人祸不断,百姓苦不堪言!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于是巴蜀地区的流民们,又纷纷踏上了返乡之路,向北越过米仓山、大巴山、秦岭,重新回到了关中家乡,而金牛道是其中一条重要通道!

徐三、田五看守烽火台以来,就经常看到周围山野中,有三三两两的流民,背着干粮、牵着牛羊、抱着鸡鸭……冒着寒冷的北风,翻山越岭,缓缓北行!

田五看的大为心动,已经生出了当逃兵的念头,只是挂念生死不明的家人,这才强行忍耐住了。

“开饭了,开饭了!……大家过来领吃的,清点一下人头,怎么又少了两个,人呢?”

“启禀大人,二狗子,大笨熊逃走了!”

“走了也好,正愁饭不够吃呢,又少了两张嘴!”

一具高大身影出现了,是这座烽火台的队率,姓孙,三十多岁年纪,一脸的络腮胡子,手中提着一柄弯刀,身后跟着两名士卒,还抬着一个大箩筐!

按照汉军编制,一名队率管辖五十士卒,可是烽火台周围站岗的、巡逻的全聚拢过来,只有三十七个人,余者都当了逃兵,至于逃跑的原因吗……

“他妈的,又是黑窝窝头,这是给人吃的,还是喂猪的?”

“黑窝头都吃不饱,还得整天扛着长矛巡逻,老子实在忍够了,大不了投靠北边去!”

……

“全都闭嘴,知足吧,这还是老子拼命抢来的,一人能分两个窝头,别的烽火台一人一个都够呛,听说已经饿死人了!”

箩筐的遮布掀开了,里面是一种杂粮窝头,重约二两左右,成分就比较复杂了,黑面、豆子、麸皮、野菜、树皮……还有沙子、小石子、老鼠屎,简直就是大杂烩了。

这种窝头颜色黝黑,味道馊臭,口感更是差到了极点,真能吃出猪食的味道,还得慢慢的咀嚼,因为里面有小石子,一不小心就会崩掉大牙!

就这种难吃的窝头,也不是管够吃的,每人一天一顿,一顿只给两个,区区四两的杂粮,又如何填饱肚子了,何况士兵们日夜站岗、巡逻,体力消耗非常之大,经常被饿晕过去,不当逃兵才怪呢!

“弟兄们忍一忍吧,成都又受了大雪灾,听说了死了很多人,饥民们聚众闹事,砸了府库,拆了栈道,军粮送不上来了,估计也无粮可运--嘎嘣,哎呦!

呸!呸!-老子以前给刘州牧当兵,虽然日子窝囊一点,好歹有大饼吃、有菜汤喝,逢年过节还有酒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