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要做就做真皇帝!(第2/3页)

听了天、地、人之说,曹丕就像吃了开心果似的,开怀大笑,眉飞色舞,甚至得意忘形的自称为‘朕’了!

司马懿当即跪拜谢恩,口称‘陛下’,其余重臣也有样学样,做起了朝拜君主的事情,谁不想做从龙功臣,谁不想要荣华富贵啊!

曹丕的确想尽快做皇帝,想的都要发疯了,除了皇位诱人之外,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原因--魏王实在不好当啊!

以前曹操做魏王,是以大王之名,行皇帝之实,只要一句话说出来,上到大汉天子,下至骄兵悍将,就没有一个敢扎刺的!

如今曹丕做了魏王,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处处掣肘,步步受限,虽然头上戴着王冠,却没有王者的权利,甚至没有王者的尊严……其源头就在萧逸身上了!

比如说曹丕、萧逸两人见面,从未行过君臣之礼,而是行家人之礼,前者要主动躬身问候,口称‘姐夫安好’,后者仅仅拱手回礼,直接称呼‘子桓!’

堂堂的大魏王,整天给人家做小弟,这滋味着实不好受啊,因此曹丕不愿意见到萧逸,后者也是心知肚明,故而丞相府中的会议,经常是称病不来,也很少参加大朝会!

再说治国方面,无论大事小情,只要萧逸不点头同意,曹丕就难以下达政令,就算是强行下令了,地方官员也未必遵从!

尤其是汉中、关中、西凉、并州、幽州这些地方,没有加盖大司马金印的政令,那就是一张废纸,一兵一卒都调遣不动。

大王做到这个份上,其郁闷可想而知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萧逸功劳大、威望高、实力强,曹丕根本压制不住!

二是曹丕、萧逸两人之间,没有一个名正言顺的‘君臣名分!’

曹丕是大魏国王、兼任汉丞相,领冀州牧!

萧逸是无愁县侯,大司马,兼大司农,领幽州牧!

前者的爵位、官职、领地,都在后者之上,可是归根结底,二者都是大汉臣子,都在领大汉帝国的俸禄!

曹丕不是萧逸的君王,萧逸也不是曹丕的臣子,于公来说,二人同殿为臣,平起平坐;于私来说,二人分数姻亲,辈分平等!

如此一来,曹丕没有制约权力,萧逸也没有效忠义务,只是看在故去岳父的面子上,以一个姐夫的身份、给小舅子帮点忙罢了,若是不听话,还可出言责备!

曹丕的权利欲极强,不愿永远受制于人,可如何摆脱这种尴尬局面呢,只有一个办法:篡汉自立,登基称帝!

那个时候吗,自己是大魏皇帝,萧逸则是大魏臣子,皇帝管辖自己的臣子,名正言顺,天经地义,萧逸就是再强势,也得乖乖的跪地臣服了。

因此上,曹丕必须做皇帝,不是假皇帝,而是真皇帝,而后利用君臣大义,强行压制住这头‘贪狼’,进而抓住军政大权,才能保住曹家基业!

至于如何坐上皇位,在场都是熟读史书之人,只要按照前人的办法就行了,具体分为三步:

第一步,制造舆论支持,就是弄出一些凤凰来仪、黄龙出水之类的神迹,让天下人全都相信,曹丕篡汉自立的行为,是经过老天爷爷、以及无数神灵批准了的,这叫做君权神授!

在坐都是聪明人,知道如何安排这些事情,保证神迹接二连三的出现,还不露出一点破绽!

第二步,百官集体上书,拥戴曹丕登基称帝、君临天下,还要送上万民伞、万民折,以示这是天下百姓的意思!

曹丕假装推辞一下,百官们再二次上书、三次上书,撒泼打滚、哭爹喊娘的上书,好像曹丕不做皇帝,天下人就没法活了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