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最高层次的政治博弈!(第2/3页)

另外吗,曹休、曹真好歹是将才,留着还能牵制一下萧逸,如果不幸战死沙场的话,自己就更无可用之人了,那对曹家极为不利!

这可就难办了,宗族将领或是老病缠身、或是能力不足,没有一个挑得起重担的,又靠谁来挂帅出征呢,难道非得上门求那个人吗?

“老臣斗胆启奏陛下,眼前这种危机局面,恐怕只有太师大人出马,才能够转危为安了。

太祖武皇帝临终说过:太师是我大魏的周公、霍光,有擎天护驾之责任,如今邦国有了危难,陛下派太师大人出征,于公来说合情合理,于私亦是遵循孝道!

如果陛下不便下旨,老臣愿意前往无愁侯府,好言安抚,化解矛盾,太师亦是深明大义之人,一定会为国家披挂上阵的,如此外患可解,内忧可除,陛下才能稳坐龙庭啊!”

……

进退两难之时,程昱出来进谏了,身为开国元老重臣,他的话绝对有份量,也的确出于一片好心!

一面搬出先帝遗令,给曹丕找台阶下,一面以言语暗示,派萧逸出征的好处,以及不派萧逸出征的隐患……

大魏帝国的百万雄兵,起码半数控制在萧逸手中,别人是调遣不动,也指挥不了的,就算皇帝下旨也没有用,这些骄兵悍将只认萧逸的军令!

换而言之,如果派别人挂帅出征,只能调遣忠于曹氏的兵马,南下与敌军浴血厮杀,不论胜败都会损失惨重,而萧氏的兵马留在后方,却很好的保存了实力!

大战结束之后,曹、萧两边的兵力对比,就会从原来的五五开,变成了三七开、甚至是二八开了,此消彼长之下,曹氏江山还能保住吗?

“嘶!--嘶!”

曹丕也是聪明人,很快领悟了其中深意,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看来为了大魏江山稳固,只能派……不对,是请萧逸挂帅出征了!

问题是,先前自己利用皇冠、龙袍之事,试图狠狠的打压一下萧氏,没想到弄巧成拙了,最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如今要想请萧逸出征,必然要付出一些代价才行!

如果萧逸自行回到朝堂,再主动请缨出征,自己付出的代价小一些,皇帝的尊严也能保留几分!

相反的,自己主动求上门去,不但要大失颜面,还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权衡利弊之下,曹丕决定咬牙坚持一下,决不能轻易的服软认输,自古只有臣子错,没有天子错!

“众卿家之言,容朕慎思之,今日暂且散朝吧,明天再好好商议此事!”

“可是陛下,救兵如救火啊?”

“朕说过了,明天再商议此事,谁还有异议吗?”

“臣等遵旨!”

曹丕宣布散朝之后,返回后面寝宫去了,一夜一天不眠不休,身体有些支撑不住了,精神上更是备受煎熬,难怪父亲生前常说自己折寿了,有这样一位强势的臣子,任谁也得少活几年啊!

文武群臣面面相觑,只能叹息着离开了皇城,私下自然少不了议论纷纷:

有的大臣认为,皇帝的心胸太狭窄了,宁可让敌军攻城掠地,也不派太师大人出征,这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吗?

须知没有江山,谈何脸面啊!

有的大臣认为,太师大人也有不对之处,因为受了一些委屈,就置国家安危于不顾,躲在府中不肯上朝,这未免太义气用事了吧?

也有一些聪明人看出来了,这不止是义气之争,更是曹丕、萧逸精神上的较量,看看危机来临之时,谁更能沉的住气,谁对这个国家掌控力更强!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上位者,故意的把国家弄乱,或者让国家陷入战争中,以此来打击自己的政敌们,进而消除内部隐患,而后再开创出太平盛世,用一句话来概括:天下大乱,才能天下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