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关中之弊!(第2/3页)

“关中之弊端,就在于面积狭小、资源有限、运输困难,这些问题早晚会爆发出来的,吾儿若是肩负大任,可有解决的办法吗?”

对于关中的弊病,萧逸早有化解之道了,不过是趁机考验一下儿子,看看他有多大本领,能否肩负起一个大帝国,并开创出太平盛世!

“回禀父亲,孩儿也思考过这些问题,并想出了三个办法:

其一,利用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在关中挖掘密集的灌溉渠道,把所有土地都利用起来,从而提高粮食产量!

其二,待天下一统之后,向西南多修筑几条栈道,用巴蜀的丰富资源,来供给关中地区,保证朝廷正常运转!

其三,关中人口过多之时,可以迁移一部分到陇右、河套地区,并对两地进行开发,让西北尽量做到自给自足,最好可以反哺关中地区!

至于具体办法,孩儿与官员商议多次了,也问过很多关中百姓,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啊,好在有克服的办法……”

说话之间,萧玄从怀中取出一份关中地图,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奇怪符号,详细解释起了三条计划,这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认真考察过的!

原来坐镇关中期间,萧玄不是待在长安城中,舒舒服服的发号施令,顺便享受一下醇酒羔羊,而是经常带领属员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几乎踏遍了八百里秦川,更深刻体验过普通百姓的生活!

正因如此,才能知道关中的利弊,以及提出解决之道,一个十八岁的青年有这般的毅力、心志、智慧,堪称难能可贵了,也说明萧氏家庭教育的成功!(某人小小自豪一下。)

“吾儿确实用心了,全力开发、减少输出、增加输入,三条办法并用的话,可以缓解关中物资不足的问题!

可惜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最多推迟一两百年,问题还是会爆发出来的,那个时候,萧氏子孙又该怎么办呢?”

对于儿子的政治才干,萧逸还是颇为满意的,可是解决未来难题,确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关中地形复杂,挖掘渠道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不说,灌溉效果恐怕也不是太好,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西部地区会越来越缺水的,这是大气候环境决定的,人力无法改变!

不见一千多年以后,西部地下水位疾速下降,别说大规模灌溉农田了,就连人、畜饮水都有些困难,只能大量建造水窖,靠着收集雨水度日,个别地方连洗澡都成了奢侈享受!

出生时洗一次,结婚前洗一次,临死前洗一次,这不是虚构故事,而是确有其事啊!

其次,巴蜀沃野千里,资源丰富,又是有名的大粮仓,的确有供给关中的能力,可是不要忘记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从巴蜀向关中运输粮食,沿途损耗更是惊人,几乎到了得不偿失的地步!

都说巴蜀是关中的后院,其实巴蜀的真正作用不是供给关中,而是扩大战略回旋空间,以及在统一战争中,为征服南方提供支援!

历史上,秦国出兵六十万灭楚,又出兵五十万攻打百越,设置了岭南四郡,期间所需要的庞大物资,都是巴蜀地区提供的,并通过长江水道运输前线,而水运比之陆运消耗要小得多!

最后,在萧逸的千年规划中,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再经过一段时间休养生息,萧氏帝国会走上扩张的道路,而华夏位处亚洲东部,东、南两面都是大海,北面是茫茫草原,人烟稀少,要想向外扩张的话,西面就是唯一的选择了。

故而未来几百年里,西部必定战事不断,河套、陇右地区的物资吗,恐怕统统都要投入进去,根本没法反哺关中,反而要关中支援才行呢!

“父亲说的是,这三个办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若干年以来,问题还是会爆发出来的,而且会更加的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