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冢虎’出笼!(第2/3页)

“现在及时罢手,顶多丢掉面子,要是大军南征不胜的话,不但丢面子,更会丢性命!”

“天赐良机,岂容错过,何况太师大人劝阻出征,也未必真为国家考虑,恐怕是暗藏……嘿嘿!”

……

文武群臣议论纷纷,很快分成了两派,夏侯尚、蒋济、董昭以及一些元老重臣,认为萧逸的奏折有道理,东吴并非速亡之国,朝廷最好取消这次南征,好好安抚一下中原人心!

或者派一位上将军,率领部分人马南下,先探一探东吴的虚实,如果打赢了的话,曹丕再御驾亲征不迟,如果首战不利,那就停止继续用兵,这样损失也能小一点,不至于动摇大魏帝国根基!

曹真、曹休、夏侯称等人则反对,认为五十万大军整装待发,现在取消南征的话,不但前功尽弃,还会让天下人笑话,天子岂有出尔反尔的呢?

何况萧逸反对出兵,真是一片好心吗,还是不愿看到曹丕灭吴成功,借此巩固皇权呢?

就这样,双方各执一词,争论难解难分,可惜没有人能宏观大局,把讨伐东吴的成破利害讲解清楚,全都是纸上谈兵罢了,曹丕听的眉头紧皱,把目光瞥向了队尾之处……

“司马仲达何在?”

“臣在!”

“你来说一说,太师这份奏折如何?”

“回禀陛下,臣以为太师大人言之有理,东吴有三江之险,水战之利,更有虎贲数十万众,的确不可等闲视之!”

司马懿从队尾走了出来,恭恭敬敬的行礼,不紧不慢的回答,仿佛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哦,如此说来,仲达也认为该取消南征了?”

“非也,彼一时也,此一时也,臣认为东吴不可轻视,又认为东吴可以讨伐!”

“这话有些意思了,爱卿细细给朕说来!”

“遵旨!”

…………

“建安九年,孙权只有二十五岁,继承父兄基业之后,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不失为一方雄主,更倚仗长江天险,率吴越之众对抗中原!

那个时候,彼内有周瑜、鲁肃、张昭等人忠心辅佐,外有刘玄德结为盟友,故而其力虽弱,却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太祖武皇帝挥师南下,又连犯了轻敌大意、水土不服、不习水战几项大忌,这才有了乌林之败,不得不烧毁战船,率领人马退回中原!

十五年过去了,天时、地利、人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孙权痴迷修仙、不理政务,锐意进取之气尽失,早已不是当年的‘生子当如孙仲谋’了!

周瑜、鲁肃、张昭等重臣也先后病故,陆逊虽然颇有才干,毕竟年纪太轻了,何况大厦将倾之时,一独木又有何用呢?

因为荆州归属问题,东吴、西蜀多有争端,同盟之势不复存在矣,故而东吴有难之时,西蜀恐怕不会出兵救援的,何况诸葛孔明屡屡北伐失败,其国力消耗殆尽,就算想救也有心无力了!

而我大魏修养生息多年,国力远远在西蜀、东吴之上,兼且君明臣贤,将士用命,今又得天赐良机,故而陛下南征可矣,且我军必胜无疑!

不过微臣所言,亦是纸上谈兵,如何排兵布阵、临江水战,还要靠陛下‘运筹帷幄’才行!”

司马懿一番长篇大论,言语清晰,鞭辟入里,展现出了极高的军事、政治才华,反战派听了沉默不语,主战派听了眉飞色舞!

曹丕听的最为用心了,尤其是最后一句,司马懿这是在暗示呢,要想顺利灭吴的话,大军中需要一位运筹帷幄之人,而满朝文武谁有这个本领呢?

自然非司马懿莫属了,可是一名小小的谏议大夫,又如何参与军国大事呢,除非提拔官职,给予一定的军政权力!

“哈哈,仲谋所言,足释朕疑,朕加封你为军师祭酒,随御驾一起参谋军机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