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义渠胜,汝的好事上门了(第2/3页)

但养虎为患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所以必须将这些胡人子民慢慢的教化,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认同“赵国人”这个身份。

对于这些大字不识一个的胡人子民来说,什么圣王文教那就是扯犊子的东西,让一群从小就骑马射箭的孩子去提笔写字之乎者也,这不是扯淡吗?

那该怎么办?

其实早在赵武灵王时期,这位雄才大略、堪称前无古人的赵国君王就给出了答案。

“胡骑行动飘忽,若欲驱逐之,或臣服之,非徒兵足以胜任。”

在这之后,赵国就开始一代代的在草原之上推行起同化政策来。

由于赵军的强大,几十年来一代代胡骑不停的加入赵国大军之中作战,在这个过程中胡人们也开始加速的融入赵国。

对于草原上的子民来说,他们并不在意自己是赵国人还是匈奴人还是林胡人或者其他的什么人,只要能够活下去,能够成为强者,那就够了。

也正是在这一代代的同化之中,这些胡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慢慢的像赵国人靠拢,而赵国人通过胡服骑射的改革更是大大的拉近了和胡人之间的差别,赵国也由此成为了胡汉融合的最佳范本——至少在战国时代是这样的。

和匈奴、东胡乃至后来历史上草原上的诸多霸主相比,赵国最大的不同就是——有文化。

正是因为有文化,所以中原王朝的华夏文明才能够一直不断的持续下去,而北方的大草原上只能够崛起一个又一个的彗星,或短暂的数十年,或稍长的数百年,但终究也逃不过一个黯然谢幕的下场。

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渗透其实是非常厉害的,这从李牧面前的这一切都能够看得出来。

这些胡人孩子们说话的方式已经开始像赵国中原地区的说话方式靠拢,他们的心中心心念念的就是加入具装甲骑兵成为一名赵王的英勇士兵,他们的父母现在已经开始慢慢习惯了居住在这种和村庄一般无二的定居点之中,甚至李牧的眼前已经出现了一片片胡人子民们开掘出来的垦荒田。

只要再过百年,不,三五十年的时间,这里很有可能就会出现一座座村庄,这里的生活方式就会产生极大的变化,这里的人们就会发自内心的把自己称为——赵国人!

这些东西李牧原本以为只有自己清楚,但是没想到义渠胜竟然也对此心知肚明。

很显然,任何一个能够建立国家的领导者,哪怕他是一个蛮荒之地的夷狄之国的领导者,都一定是具备智慧的人,都不应该被小觑。

李牧深吸了一口气,缓缓的坐直了身子,朝着义渠胜行了一礼:“受教了。”

义渠胜愣了一下,有些莫名其妙的看了李牧一眼:“你干嘛,又发癫了?”

在义渠胜的印象中,这似乎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李牧咳嗽一声,道:“义渠王,今日之所以和汝相会,主要是为了一件事情,一件对于汝和义渠国来说都绝对是大好事的事情。”

义渠胜先是一愣,随后狐疑的看了李牧一眼:“还有这种好事?本王不信。”

李牧显然被义渠胜的这个怀疑眼神给刺激到了,怒道:“开疆拓土的事情,难道不是好事?吾问问汝,汝想不想给汝的义渠国夺取更多的牧场?”

“牧场?”义渠胜一听立刻就来了精神,忙问道:“哪里来的牧场?”

有了更多的牧场,就能够获得更多的牛羊,而更多的牛羊就能够养活更多的子民,更多的子民所带来的自然就是更多的士兵和更加强大的部落。

无论是作为一个草原人还是作为一个草原王,牧场对于义渠胜来说都是最为渴望的东西。

李牧微微一笑,似乎是对于义渠胜的这般反应毫不例外,咳嗽了一声之后缓缓说道:“吾打算渡过黄河,率军在贺兰山南麓建城,汝若是愿意的话可以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