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三案”的延伸(第4/5页)

饶是这样,辅臣高弘图等人还是感到坐立不安,纷纷上前辞职。

弘光一律不批,散朝后又专门召见高弘图、姜曰广等人,推心置腹地说:“国家遭遇了这么多不幸的事情,朕只要倚重于你们,你们为什么执意要请辞?”

高弘图愤愤答道:“不是臣执意要请辞,而是在处理问题上,臣说可,勋臣说不可。是非淆乱,臣还怎么能在位?”

弘光苦苦相劝道:“朕于行政用人方面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爱卿等人所言,朕无一不从,请不要有太多别的顾虑。”

对比一下当年明英宗朱祁镇复位诛杀于谦等臣的旧事,就可以看出弘光的气量和人品,远在许多帝王之上。

对于自己曾经的竞争对手潞王,按照一般帝王的思路,这人留着肯定是个祸患,最佳的手法就是直接让他从人间消失。为此,马士英也曾窃下探听过弘光的想法。弘光只是淡淡一笑,说:“朕叔父立,亦其分耳。”

除了对拥立之事毫不追究之外,他对前朝已经定性、定论的帝王、臣子也极为宽容厚道,颇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及非凡而博大的政治气度。

如五月初一日,弘光才到南京,就去拜谒孝陵,并瞻拜懿文太子陵。懿文太子陵乃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朱标的陵寝,朱标次子即建文帝朱允炆。要知道,朱由崧是明成祖朱棣的后人,而明成祖的帝位就是从朱允炆手中夺来的。所以,明成祖之后的历代明朝皇帝对朱标一系向来讳莫如深,大多采取缄默态度。而朱由崧竟能摆脱这一思想禁锢,大大方方地前往瞻拜,其气度和胸襟都令人钦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即位后不久,他摒弃祖父辈的成见,为懿文太子朱标、建文帝朱允炆、景泰帝朱祁钰及其夫人追复为帝为后,并上谥号、庙号,并伸张正义,给名臣方孝孺、于谦等人平反。

史家文秉因此赞道:“海内望此典几百余年矣,至是始克举行,详书于册,深善之也!”

对北来的伪太子,其实,在不辨真假之前,弘光是完全有能力将之杀害的。但他并没有下此毒手,而是抱着欢迎的态度接之接入南京,并派人进行审查。虽计六奇在他的《明季南略》中说,在会审太子之前,弘光暗中召见中允刘正宗、李景濂等人,启发他们说:“太子若真,将何容朕,卿等旧讲官,宜细认的。”刘正宗会意,答:“恐太子未能来此,臣当以说穷之,使无遁辞。”计六奇认为,就因为弘光这番暗箱操作,使得真太子被说成了假太子。其实,只要脑袋不糊涂,想都想得到,计六奇一个在野人氏,其记所载不过源于道听途说,再加以自身许多臆想。说弘光与刘正宗等人密谋,既是密谋,旁人又怎么能够知晓?而且,会审太子时,主持人是王铎,刘正宗、李景濂等人根本就说不上话。

《明季南略》所记,谬矣!

按照《南渡录》及《三垣笔记》所记,事情却是这样子的:

当弘光得悉有北来太子已赴杭州事,立即遣内臣追回,随即谕曰:“朕念先帝之子即朕之子,若果系真东宫,朕尚无子,即爱养他。但昨遣内臣李承芳、卢九德前去审视,回奏面貌不对,语言闪烁,卿等可会同府部大小九卿科道、旧日东宫讲读等官前去辨验。”经辨验,答案为假冒,弘光乃召对众臣曰:“朕念先帝身殉社稷。”言出泪落,连拭不成语,继乃曰:“朕今日侧耳宫中,唯望卿等奏至,若果真,即迎入大内,仍为皇太子,谁知又不是。”慨伤久之。

《南渡录》及《三垣笔记》的作者是弘光朝任给事中李清,相对而言,他的说法应该比计六奇更接近现实吧。

退一步说,且不管计六奇所记和李清所记哪一个版本更接近事实,但即便该太子经审问后,虽被认定为假冒,仍还有许许多多咬定太子为真的声音存在,这种背景下,弘光仍然没有出手相害,乃是铁一样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