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骄横跋扈郑芝龙(第2/3页)

对于盘踞在台湾的荷兰人,郑芝龙本来和他们订下了互不侵犯的协议,但崇祯六年、崇祯十二年荷兰人无视协议的存在,公然侵扰福建。郑芝龙以硬对硬,引兵与之对抗,焚毁荷舰多艘,遂使荷兰人不敢轻入闽境。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八月,明廷以战功提升郑芝龙为福建总兵官。

海盗、地主、商业巨头、手掌重兵的朝廷地方大员,在这几种特殊身份叠加下的郑芝龙不但富堪敌国,而且势力独霸一方。

郑芝龙在安平(今福建南安安海镇)建府第,筑城垣。

据说,海梢大船可以直接通往他的卧室,他的庄园内可泊船。代替他守城的兵马,粮饷自给,无须国家支付。他的军队旗帜鲜明,戈甲坚利。凡有盗贼逃遁入海,只要朝廷交由郑芝龙去捉拿,郑芝龙必定手到擒来,如同探囊取物一样简单。

八闽百姓也因此倚郑氏为长城。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北京城破,南京弘光政权成立,弘光帝为了得到郑芝龙的支持,封他为南安伯,守福建,调他的弟弟副总兵郑鸿逵率舟师驻镇江防守。

弟弟郑鸿逵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五月,清军渡江,他脚肚子抽筋,闻风而遁,导致南京迅速陷落。

不过,郑鸿逵在逃跑途中慧眼识珠,将逃难中的隆武帝朱聿键拥奉入闽,算立了奇功一件。隆武帝也因此封郑芝龙为平夷侯,封郑鸿逵为定虏侯,称“承天翊运定难功臣”,视他们兄弟为定策勋臣,还把郑芝龙、郑鸿逵的儿子都收为自己的义子,赐姓朱。

隆武帝以为自己这样的付出,可以痴心换情深,得到郑氏集团势力的支持。

但郑鸿逵却把隆武帝的苦心当成了理所当然。

可不是吗?你朱聿键不过是一个落魄失势的穷王爷,说王爷还抬举了你,也就不过一个逃难的难民而已,能登上九五之尊,还不是我郑家兄弟说了算?

而且,我郑家兄弟能捧你,也能摔你,不老实,不听话,我还真会摔了你。

所以,郑鸿逵对隆武帝的封赏毫不客气,大大方方地照单全收,但对隆武帝下达的命令基本是不听不从、置若罔闻,要不就是虚与蛇委、敷衍了事。

隆武帝原定于八月十八日的亲征之举本来和郑鸿逵说得好好的,后来也当着文武官员的面大声发表了宣言。

然而,这么大的事情,郑鸿逵却抛之脑后,毫不放在心上。

眼看亲征的日期越来越迫近了,隆武帝向他询问出征的准备情况,他满不在乎地以财政紧缺,军费不继为由,将出征之举一句话否决了。

这让隆武帝在百官和百姓面前丢了老大一张脸!

就算隆武帝的器量再大,也忍不住要骂娘了。

然而,骂娘归骂娘,郑鸿逵说什么,隆武帝还得听。

郑鸿逵胁迫隆武帝入福州,隆武帝也只好遵从听命。

现在,到了福州,隆武帝希望郑鸿逵的兄长郑芝龙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

可是,郑芝龙的跋扈和嚣张比郑鸿逵尤甚,野心也比郑鸿逵更大。

隆武帝来了,郑芝龙感到拥兵自重、挟天子令诸侯的机会来了,就想学习曹操,以朝廷的名义抬高自己,号召东南,以形成唯我独尊的现状。

隆武帝以中兴大明为己任,念念不忘报仇复国,思路清晰,当然不能容忍郑芝龙这么胡来。

于是,君臣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自见面之始徐徐拉开了序幕,并且,将永无休止地进行下去。

原定于八月十八日的亲征之举不是夭折了吗?

夭折就夭折了,可以另定时间,再来。

隆武帝郑重其事地在郑芝龙面前提出了来年的亲征之举。

郑芝龙没有明着反对,但他推出了另一个宏伟的出征计划:用兵十万,防守仙霞关外一百七十余处地方。另外,再募集十万兵力,进行强化军事训练,静待战机,战机一到,即兵分两路,由浙江方向和江西方向出关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