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姜瓖的悲剧(第2/2页)

而当西北战事稍趋平静,多尔衮又招姜瓖进京,追究他之前用崇祯年号、拥戴枣强王的陈年烂账,差点就要把他废了。

姜瓖身上残存的血性终于被激发了。

回到大同,他耐心等待着反清时机。

这年(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十一月,清廷以喀尔喀蒙古部落二楚虎尔行猎越过边界,令英亲王阿济格、端重郡王博洛、承泽郡王硕塞、护军统领鳌拜等人,统领大军驻防大同。

老子还没动手,你多尔衮先动手了?

面对来势凶猛的清廷大军,姜瓖沉不住气了,以为自己的反心已经被清廷觉察,便铤而走险,据城而反。

姜瓖自称大将军,以复大明衣冠、奉明宗祀做号召,连下朔州(今朔县)、宁武、保德等十多个州县。

大同左卫(今左云)、浑源、太原、汾州(今汾阳)、泽州(今晋城)等处民众竞相响应,清朝许多地方官吏也望风归降。

一时全晋震动。

用山西巡按蔡应桂向清廷奏报的话来说,那是:“三晋自三边以至省城、汾、平一带,遍地皆贼,伪牌伪示络绎不绝,民如鸟兽散,势若土崩瓦解。”

多尔衮被搞得手忙脚乱,又是调遣八旗官兵,又是增调红衣大炮,用了将近十个月的时间才平息了这场叛乱。

其实,这个时期的多尔衮心里很乱。

他的同母弟弟多铎染上了要命的天花,正巴巴地躺在病榻上等待着死神的召唤。

多尔衮没有理由不乱。

而对姜瓖来说,他既已下定了决心跟清廷对着干,就必须义无反顾和清廷玩命到底。

可是姜瓖反复小人,素无定志,对军心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

比如说,多尔衮在八旗主力没有调集前,曾向姜瓖招降。

姜壤竟然派人回话:“王果至,可将诏书来。”

试想想,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哪还有什么价讲?

可姜瓖还像怨妇一样,写信给多尔衮,哭哭啼啼地倾诉自己“首降功绩”,却“未蒙升赏”;又痛陈当日清军催办粮草,“动辄杀戮”的苦难,说什么“王纵开诚肆赦,谁敢遽信”?要求“更降一谕,明指以全活之方”等等。

当然,这还不是姜瓖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姜瓖军之所以失败,在于它只是一支孤军,得不到永历政府的有力策应,最终和金声桓、王得仁军一样,被清廷以绝对优势的兵力予以绞杀。

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九月初二日,多尔衮进入大同,谕令除六百余主动投降的官兵及官兵家属外,其余官吏兵民,尽行诛之。并下令将大同城垣自垛撤去五尺,以防后患。

可以说,正是因为姜瓖军在北方的一系列杀伐,使广西、湖南的清朝满汉主力大军不得不匆匆北撤。

这些清朝满汉主力大军的北撤,就给永历政府提供了收复广西、湖南等地的机会。

事实上,姜瓖军尚未败亡,永历政权就已成功地收复广西全州。

从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十月到十一月两个月,明军又攻克了永兴、耒阳、武冈、新宁、城步、靖州等地。

兵力单薄的清军无力反击,明清双方暂时陷入相持阶段。

如果说,永历政府能抓紧这段难得的时间扩大队伍、积蓄力量,明清双方的最后走势尚未可知。

因为,就在这个时候,又有一支强大的生力军主动投入了永历政府。

这支生力军的名字叫作:大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