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浑然应答 道尽糊涂(第2/5页)

鸿门宴是项羽一生事业成败的转折点,在此之前,项羽节节胜利,走上了当时政治舞台的中心;鸿门宴之后,项羽一错再错,苦战四年,兵败乌江。刘邦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忽悠住项羽,是因为项羽在政治上太幼稚,是因为刘邦看透了项羽的政治幼稚。

所以,整个鸿门宴只说明了一点,就是项羽的政治幼稚。

项羽的政治幼稚,不仅仅表现在认识不到谁是自己的敌人,在其他问题上也同样表现出来。

诛杀义帝

诛杀义帝是项羽政治幼稚的第二个表现。

义帝的“义”就是“假”,就像“义父”“义子”的“义”一样。

立义帝是范增的意见,这个意见本身就存有重大缺陷授人以柄。

项梁起兵反秦之后,主动权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但是,范增错误地总结了陈胜失败的教训,认为其失败的原因是不立楚国君王之后,要求项梁立楚王的后代为王。项梁误信了范增的意见,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王,仍号称怀王。当时熊心正在为人牧羊,稀里糊涂地就成为新的怀王。

怀王在反秦之初尚有一定的号召力,但是,在项梁战死之后,他对项羽的掣肘便相当明显了:夺项羽兵权,派刘邦入秦,任命宋义为统帅救赵,而任命项羽为宋义的副将。这些措施限制了项羽在反秦斗争中发挥作用。在项羽取得巨鹿之战的重大胜利之后,曾派人向怀王汇报了巨鹿之战及入关的情况(项羽使人还报怀王),意在向怀王表功,希望怀王能收回“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成命。但是,怀王虽然是项氏所立的傀儡,却并不甘心仅仅做一个傀儡。所以,他利用手中暂时拥有的权力,重申先入关者为关中王的约定(怀王曰:如约),使后入关的项羽陷入政治上非常被动的局面。

项羽在入关之后怎样处理义帝的问题,成为考量项羽政治成熟与政治幼稚的一个标尺。

项羽先将怀王心尊为义帝,然后将义帝排除在大分封之外,最后派人杀死了他(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项羽杀死义帝,给了刘邦一个冠晃堂皇的借口。刘邦打着为义帝复仇的旗号,讨伐项羽,使项羽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其实,刘邦要做皇帝,即使项羽不杀义帝,他也一定会除掉义帝。项羽杀义帝等于为刘邦登基扫清了一个障碍,同时又成为刘邦讨伐项羽的借口。项羽的政治幼稚于此表现得也相当充分。

宋人王安石曾经写过题为《范增二首》的诗,其一写道:

中原秦鹿待新羁,力战纷纷此一时。

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儿。

这首诗说:秦朝末年,天下英雄逐鹿中原,一时间战争一场接一场。本来得民心者就可以得天下,不知道为什么要用一个放羊娃做义帝!

可见,王安石对项梁立义帝颇不以为然。

项羽对义帝可以说既有旧恨,又有新仇。

先说旧恨。

当年项梁由于轻敌战死,楚怀王心立即赶到彭城,将项羽与吕臣军合并起来,归自己掌管(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夺了项羽的兵权。但是,对同样是项梁部下的刘邦,仍然让他独掌兵权,封刘邦为武安侯,任命为杨郡长(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项羽同时也受封为鲁公,但是没有兵权(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此时项羽虽为项梁余部的首领,但毕竟项梁战败,军力受损,自己在楚军中的地位尚不突出,所以只好咽了这口气,但心中肯定极为不满。

项梁战败之时,秦兵在章邯的率领下连破陈胜与项梁两支劲旅,整个楚地反秦武装都处于低谷之中,没有人再敢侈谈西入函谷关(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只有项羽与刘邦愿意率军西进。项羽愿意西行入关,直接的原因是项梁被秦军所杀(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他要为项梁报仇。